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全民炒芯,芯片概念股多只漲停

時間:2018-04-26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 最近一周,芯片成為了當紅炸子雞,中國芯更是被視若珍寶。

全民炒芯,芯片概念股多只漲停最近一周,芯片成為了當紅炸子雞,中國芯更是被視若珍寶。

中美貿易戰、中興被禁無疑是整個事件的導火索。今年4月16日,美國商務部禁止美國公司向中興銷售零部件、軟件和技術等產品7年,而作為核心零部件也一直是中國短板的芯片首當其沖,一時間刺痛了國人的神經。

為數不少的公司紛紛拋出他們的芯片布局,一波媒體乃至大眾媒體從各個維度設置話題,在股市的推波助瀾以及民族主義情緒下,陽光明媚的四月在國內上演了一場全民炒芯運動!

一、阿里炒芯打頭陣

全民炒芯運動的主角有4波人:第一波是借著中興被禁熱點,近期開始紛紛宣稱做芯片的公司;第二波是新媒體以及大眾媒體從各個角度設置議程,借勢傳播;第三波則是受民族主義主導的大眾;第四波則是股民的推波助瀾,受此影響A股芯片概念股大漲。

第一波人有互聯網巨頭、傳統的芯片公司、也有創業公司,各家或借著中興之痛,或打著“中國芯”的旗號,宣傳自己或量產的或沒量產的,或發布的或還在腹中的芯片,來蹭一波熱點。其中阿里巴巴、今日頭條與AI創企Rokid成了這波炒芯企業的代表。

阿里或許是這波熱點中最大的贏家,4月19日、20日、21日連續三天緊鑼密鼓的宣傳,可謂讓阿里的芯片布局得到最大程度的曝光。

4月19日,在中興事件發生的3天后,阿里首先對外透露芯片研發消息:阿里巴巴達摩院正研發一款神經網絡芯片Ali-NPU。

關于這款AI芯片阿里核心透露了兩個消息,一個是這款芯片來自達摩院的芯片研發團隊,在美國、上海兩地已達數十人;另一個信息是這款芯片的用途主要圍繞圖像、視頻識別、云計算等場景展開。但除此之外并無更多消息,研發投入、推出時間、具體應用、誰來負責等信息皆尚不可知。

也或許正因為如此,這一消息并未獲得廣泛關注與大量傳播。正如一位業內人士所言,阿里做芯片只能說是做了本該做的事情,此舉是蹭熱度啊。

接著20日阿里又放出一記“狠招”,對外宣布全資收購中天微——一家做嵌入式CPUIP的公司。CPU是打造芯片SoC核心的元器件之一,并且中天微也是國內少數幾家基于自主指令架構并實現量產的CPU供應商,阿里對其收購,無論從自身意義還是國內半導體產業格局都有重大影響。此一消息收到科技媒體以及行業人士的廣泛關注,可謂為阿里做足了傳播。

但有趣的是,阿里2016年1月便是中天微的第一大股東,2017年阿里又向中天微注資5億。便有行業人士戲稱“阿里2016年便是中天微的控股股東,此舉就是一場PR”。而近期更有媒體把當年的“漢芯”事件重新挖了出來......

這事情還沒完,4月21日阿里集團CTO張建峰在接受采訪時,進一步指出,除了中天微,阿里還投資了另外5家芯片公司(寒武紀、BarefootNetworks、深鑒、耐能Kneron、翱捷科技ASR)。這在前兩天信息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傳遞出阿里還投資了另外5家芯片公司。數據一出,又引得網絡一陣傳播。

在中興事件下,阿里此番傳播,可謂環環相扣、層層遞進,在全民炒芯運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二、Rokid、今日頭條緊跟炒芯步伐

如果說阿里借勢了中興,那么其背后還有一家公司緊隨其后曝出了AI芯片的消息。4月20日阿里收購中天微消息傳出之后,RokidCEO祝銘明也在朋友圈隱晦的亮出了AI芯片。

(PCBA板上隱約印有Rokid的字樣)

緊接著就有媒體曝出這款AI芯片已完成量產,并將搭載于Rokid的新產品中,在6月份舉辦的新品發布會上亮相。而這背后究竟是創始人在阿里芯片出來后沒忍住,還是借勢為自家的AI芯片以及發布會做足懸念呢?

其實關于Rokid做芯片的消息智東西此前就察覺到。在4月13日就有一位投資人士主動智東西爆料,“下周一三星半導體中國團隊要集體跳槽杭州另外一家AI創業公司”,并對這家AI公司猛夸一番,智東西根據其線索就輕松推測出是Rokid,莫不是派來宣傳的?他還稱Rokid跟一些政府部門在聯合開發產品。

而接著在4月16日,原三星半導體(中國)所長周軍確實加盟Rokid,并擔任基礎平臺副總裁,不少人都猜測,這是在為芯片鋪路。不料4天后Rokid做芯片的消息就放出了。但值得一提的是現在不少創業公司主營業務還沒突破,動不動就要造芯片了,實乃兵家大忌。

就在本周二,今日頭條也加入了“炒芯”的大潮。4月24日,據媒體報道,字節跳動公司(今日頭條母公司)副總裁楊震原公開表示,公司擁有全球數量最大的用戶上傳視頻需要分析理解處理,平臺推薦引擎也需要強大的機器學習算力,有非常大量的芯片采購和應用。目前正在芯片相關領域積極尋求突破。

“積極尋求突破”一詞耐人尋味,究竟是自研AI芯片,還是通過與芯片公司合作定制芯片?至于其他消息更無從獲悉了。

而新媒體尤其是大眾媒體的借入,則讓這股炒芯的熱潮十倍、百倍的放大。過去一周圍繞“中國芯”的各種論述層出不窮,無論是“中興被禁,華為、海康告急”、“國產芯要靠BAT”、“缺芯是因為缺錢”、“中國芯獨角獸”等等,在事實報道的同事,各大媒體都在分析“中國芯”的問題與出路,各種聳人聽聞的標題下,不斷刺激讀者的神經,使更多人加入炒芯的大軍。

回過頭來看看,阿里有節奏的釋放芯片消息,Rokid與今日頭條的跟進,再加上他們背后一大波國內芯片公司的借勢營銷,媒體言辭激烈的議程設置,各種力量交織在一起在網絡中掀起了一股炒芯熱潮,為網民營造了一個“中國芯”的儀式感。

三、股市波瀾:芯片概念股多只漲停

這場炒芯運動還有一個關鍵人群:股民,他們其實是這場全民炒芯運動的最早參與者,也是實實在在的在“炒芯”,并引發A股芯片概念股頻頻漲停。

通過觀察來看,受中興事件影響,國內A股市場的芯片板塊掀起強勢上漲,4月18日是A股芯片板塊的一個重要的節點,紫光國芯、大唐電信、必創科技、盈方微、文一科技、天邑股份、北方華創等19只概念股漲停。自18日起緊隨其后的幾天股票成交量成數倍增長,也帶動國民技術、紫光國芯、北方華創等多只概念股均漲逾20%。

據Wind資訊數據顯示,截至4月24日收盤,芯片國產化指數自今年2月8日的低點3852.89點起步,已反彈至5802.36點,漲幅為50.6%。這一數據也一定程度反映近期中國芯之熱。

我們不妨以國內知名的集成電路芯片設計與系統集成方案商紫光國芯為例,看看近期在股民炒芯的推動下呈現的變化。

(紫國國芯近期股價)

可以看出,自中興事件以來,紫光國芯股價近期增幅明顯,4月16日收盤價為47.94元,截止到4月24日收盤價為59.10元,漲幅達23%。

另一方面,從股票的成交量來看,在4月16日紫光國芯的成交量只有35萬手,而成交量在4月18日達到80萬手,4月19日達到峰值105.8萬手。相比16日,19日的成交量增長超3倍。此外,4月18日至4月24日近一周時間,紫光國芯股票均保持較高的成交量。這一現象一定程度反應出股民在近期內對A股芯片概念股的追捧,股民的炒芯行為帶來芯片股成交量的大幅增長。

但在紫光國芯股票成交量大增的同時,自4月19日達到頂峰后(也正是大家熱議的高峰期),紫光國芯股票成交量也呈下降趨勢,高成交量帶動的股價增幅能夠持續多久,則尚未可知。

(中芯國際近期股價)

(盈方微近期股價)

不僅紫光國芯如此,中芯國際、盈方微、大唐電信等股票的表現均與此類似,股民的炒芯運動切實的反應A股芯片概念股的走勢。

四、中國芯的差距

但是股民炒火了中國芯,卻無法改變中國芯的現狀。

根據Choice金融終端數據顯示,我國A股芯片概念股的69只股票,總市值約為11265億元(截至2018年4月21日)。而僅英特爾的市值就達2411.6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5236億元。這意味著我國A股芯片概念股總市值不及美國一家芯片具體英特爾。

據新京報統計,A股的芯片概念股中,毛利率在30%以下的占57%,比如國內相對領先的紫光國芯毛利率也僅為33.14%,而一些國際芯片巨頭的毛利率一般都在50%以上。這又反應出我國芯片行業盈利能力的不足。

近期也有多為行業人士分析我國芯片行業的問題,曾參與我國自主CPU、操作系統打造的梁寧在回憶這段往事中提到,只要搞定知識產權,選擇技術路線,找會干的人,國產芯片就能夠做出來,但是搞不定的是操作系統,是生態。正如當年,繞得過Intel,跨不過微軟。如今,繞得過Arm,做不出安卓。而她將這種深層原因歸結為體制的考核方式的束縛。

清華大學教授、微電子學研究所所長魏少軍教授曾總結道:“盡管芯片制造業快速發展,但主要為海外客戶加工;盡管芯片設計業高速增長,但主要使用海外資源。”

而杭州國芯人工智能事業部總經理凌云則具體指出,國外公司在高端射頻、高速接口、高可靠性(如工業、汽車電子)芯片、核心CPU&GPU上比國內優勢。但他同時也表示,中國芯片在消費電子上與國外的差距已經縮小,甚至已經開始挑大梁。

針對近期火熱的國民炒芯運動,行業是時候恢復冷靜與理性了。正如凌云所言:“芯片是個投入大,周期長的行業,沒有數年的沉淀,數次迭代,做不好芯片······生產工藝不是最大的門檻,最大的門檻是做芯片要耐的住寂寞,長期投入,而非快速出成果。”

而作為這一熱度的受益者、國內第一批AI芯片創企之一,深鑒科技CEO姚頌同樣認為,此時行業更應該腳踏實地、冷靜對待,畢竟國產芯片的發展需要數十年持之以恒的底層技術創新,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行業過熱將會催生大量泡沫,一旦熱度開始減弱,大批公司將進入行業洗牌淘汰期,反而不利于國產芯片健康發展。

高通全球副總裁、高通創投董事總經理沈勁也告訴智東西:“今天我們有些創始人和投資人,對半導體的本質認識不清,仍然抱有短期的眼光去參與這個行業,其結果必然是失敗和失望。半導體企業和芯片企業的創業時間和投資回報時間,比互聯網公司要長許多”。

結語:行業需要回歸理性

2017年中國集成電路進口量高達3770億塊,超過2601億美元,而同期中國的原油進口總額僅約為1500億美元。中國在半導體芯片進口上已經花費了接近原油兩倍的價錢,芯片產業也確實是我國亟待提升與改善的領域。

但在全民炒芯運動下,我們更需要理性冷靜看到國內芯片行業的現狀:一方面我國A股芯片概念股總市值尚不及國際芯片具體英特爾一家,在內存設備、通用電子系統、計算機系統的核心集成電路領域都嚴重匱乏。另一方面芯片是一個投入大,周期長(一般需要18~24個月)的產業,需要數年乃至數十年的積累和迭代,才能取得突破。

與此同時,我國半導體產業巨大的人才缺口,以及頂尖芯片設計師、架構師的缺乏,也不是旦夕之間能夠補上的。盡管國家政策與國家芯片發展基金的推動,芯片行業仍需回歸理性,芯片發展更需要時間。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