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市場空間的開啟,產業規模不斷增大,各領域的企業紛紛進入這一市場,積極布局。與此同時,我國服務機器人產業在政策的指導下和技術、需求的支撐下蓬勃發展,重點零部件、算法等關鍵技術以及規范和標準正在成為產業界突破的重要方向。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此前發布的《中國服務機器人行業發展前景分析報告》顯示:當前,全球商用服務機器人市場總值正以20%—30%速度增長,預計今年規模將達到461.8億美元;而市場調研機構IDC最近發布的《人工智能時代的機器人3.0新生態》白皮書數據更是顯示:到2020年,全球商用服務機器人在醫療、零售批發、公共事業和交通領域的市場規模將達到170億美元。中國市場在未來十年更將成就機器人產業的萬億市場規模。
服務機器人本身是一個軟硬件結合的產品,也可以說它屬于智能硬件。硬件產品的整個產業鏈比較長,從前期的研發周期,到生產投入,再到市場渠道等等。它與互聯網企業快速迭代的基因略有不同。
互聯網產品迭代非常快,而服務機器人的迭代至少是以年來計算的,對產品的打磨、產業鏈的管理、供應商的協同等,服務機器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地方。
目前入局服務機器人的企業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科研系創業者,如納恩博科技創始人王野出自北航研究所,大疆創新創始人汪滔出自香港科技大學,還有哈工大研究所機器人是哈工大機械電子工程學科的牽頭單位。
另外一類則是互聯網公司,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紅利逐漸減退,越來越多的互聯網行業人員轉戰服務機器人領域,或者從互聯網行業切入到人工智能,再切入到機器人行業,比如以百度系人員創業的智能管家、三角獸和上海月明科技。
相較于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控制精度要求較低,更強調小型化與靈活性,并多以舵機為主要控制模塊,但其中減速器和電機等零件國外已基本形成壟斷局面。我國服務機器人舵機技術雖整體相對落后,但近幾年國內企業展開自主創新,以低價優勢逐步縮小市場占有率差距。
服務機器人在2017年已經初步爆發,但是離真正的成熟市場還比較遠,北京理工大學博士孔祥戰預測再有五年左右,市場可能趨于成熟。
此前中國人工智能機器人產業聯盟常務副秘書長王才榮表示:對于服務機器人而言,誰能創造出更便捷、更智能、更廣泛的應用場景,使機器人的商業價值得以更快的落地,服務行業,誰就占據了行業競爭的戰略制高點。
在人機交互方面,國內相關算法和終端企業展開積極合作,探索交互智能新方向。隨著語音、視覺圖像和腦電波交互等多模態人機交互技術的逐步發展成熟,服務機器人正逐步由控制智能向交互智能演進。未來,隨著產業鏈逐步走向成熟,企業往細分領域做深做透才會在未來服務機器人產業大規模爆發時取得優勢,從中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