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園區產業發展水平尚有上升空間。據調查,我國總體園區的產業發展與活力水平指標的平均得分率為39.17%,其中企業創新政策和信息化政策支撐水平兩個二級指標的得分率分別為38.80%和32.40%;電商交易商貿總額占比達到了園區業務的一半以上。園區產業發展需要不斷注入活力,企業創新和企業信息化正式活力的源泉。而在企業創新方面,除園區企業自發性形成創新氛圍,推動園區產業創新外,還需相關部門加以鼓勵和引導。
從智慧城市到智慧園區
近年來,隨著城市化加速發展,世界城市尤其是較為發達的城市,飽受"城市病"的困擾。"智慧城市"這一新興詞匯應運而生。眾多發達國家將智慧城市建設作為刺激經濟發展和建立長期競爭優勢的重要戰略。目前美國、新加坡、丹麥、瑞典等國家已紛紛邁入這一試驗田,中國也將北京、天津、上海等90個城市納為首批智慧城市試點建設區域,著力打造智慧城市建設。
在智慧城市這一先行概念的引導之下,"智慧園區"的理念也進入了公眾的視野。智慧園區是園區信息化基礎上的2.0,是智慧城市的重要表現形態,其體系結構與發展模式是智慧城市在一個小區域范圍內的縮影,既反應了智慧城市的主要體系模式與發展特征,又具備了一定不同于智慧城市的發展模式的獨特性。隨著國內智慧城市建設步伐的不斷加快,黨中央和國務院也更加注重智慧園區的建設與發展,從2012年至今,頒布了多項政策推進智慧園區的建設,國內更多的各類型園區投身于園區的智慧化建設中。
園區發展處過渡期,智慧園區地域發展格局明顯
從時間維度來看,我國園區正在從傳統的工業園區向新區過度,在形式上有從低級向高級,由單一向綜合園區發展的趨勢。尤其是經開區和高新區通過產業結構升級和服務內容升級,打造多產業聚集和社會服務職能,并逐步向新區方向發展。在新區階段,商業、金融等配套服務進入園中,產業中心逐漸形成,社會服務和社會管理開始全面布局。
從空間維度來看,目前我國已經形成"東部沿海集聚、中部沿江聯動、西部特色發展"的智慧園區空間格局。環渤海、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以其大量的園區平臺作為基礎,成為全國智慧園區建設的三大聚集區;中部沿江地區借助沿江城市群的聯動發展勢頭,大力開展智慧園區建設;西部地區憑借產業轉移機遇,結合各自地域特色和園區產業發展基礎,正加緊布局智慧園區建設工程。在接下來的3到5年內,中國中西部地區智慧園區建設或將來迎來全新的建設浪潮。
智慧園區將出現信息化、互動發展,管理融合三大發展趨勢
基于我國智慧園區目前發展情況,未來將迎來以下主流趨勢。
信息基礎設施與電子政務依然是新建智慧園區建設的重點。智慧園區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主要沿著"寬帶、融合、泛在、安全"的方向發展,不斷夯實寬帶網絡建設,且智慧園區建設中非常注重公共領域管理與服務,緊緊圍繞公眾需求,加快建設面向個人用戶的社會信息服務網絡,建立惠及人人的電子政務平臺和公共服務體系。
智慧園區建設將強化與園區產業的互動發展。一方面,智慧園區將會朝向創新化、生態化發展。未來智慧園區建設將會更加注重高新技術、生態環保型等產業的發展,融入低碳管理理念將新的技術、管理手段、管理平臺與園區的創新結合在一起。另一方面,智慧園區建設與園區產業發展相結合。引入一批發展潛力大、市場前景好的智慧產業,逐步形成"智慧制造"到"智慧服務"一條龍園區產業格局。
智慧園區管理與城市化管理進一步融合。產業園區透過核心和關聯產業的聚集,達到產業規模效應,人才和知識聚集,生產力提升,供應鏈效率提升。未來城市發展與管理可以以智慧園區建設為牽引,拉動智慧城市建設,并將智慧園區的管理職能融入到智慧城市的管理體系建設中去,實現智慧園區管理與城市化管理的高度融合,打造極具區域影響力的"智慧化"城市管理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