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改革開放促進電力工業大發展

時間:2008-12-18

來源:中國傳動網

導語:從長遠看,電力工業的發展與改革似乎主要應該圍繞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這個主題來考量

  改革開放30年,電力工業和各行各業一樣,取得了史無前例的輝煌成就,單就全國發電裝機容量來說,2007年達到7.13億千瓦,躍居世界第二位,比1978年的5712萬千瓦增長了近11.5倍。這樣的發展速度當然是在全國改革開放總的形勢下取得的,得益于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一系列改革開放的政策和措施。電力工業的成就只是我國改革開放偉大實踐所取得成就的一個組成部分。電力工業所取得的偉大成就與電力改革開放的重要舉措,以及遵循電力行業發展客觀規律和清醒認識電力行業特點密不可分。   改革是扭轉長期缺電的關鍵   電力行業是世界公認的資金密集型行業。按照1980年世界銀行的分析報告,電力工業的資金密集程度位居各行業之首,為其他行業的兩倍甚至若干倍。所以,資金投入是否充分是電力行業發展是否順利的前提條件。   改革開放以前,我國電力工業在傳統計劃經濟模式中,實行收支兩條線,電力建設和運營所需投資全部由國家財政撥付,電費收入全部上繳國家財政。長期以來,除了國家財政不夠寬裕以外,綜合計劃部門也并未認識到電力行業屬于資金密集型行業這一特點,仍然像對其他行業一樣按比例向電力行業分配投資,而國家責實行低電價政策,從而導致了電力的供不應求,出現了電力短缺危機。如此以來,只能靠拉閘限電和諸如停三開四等計劃限電措施去維持電力供需“平衡”,以保持電力行業安全運行。(是不是傳統計劃經濟體制都解決不了資金不足帶來的長期缺電問題呢?現在看來也不是,一些計劃經濟國家靠財政手段也解決了這個問題。)   我國30年的改革實踐證明,在電力投資領域率先進行的改革有效解決了資金不足造成的長期嚴重缺電問題。從1981年山東龍口電廠一期2臺10萬千瓦機組集資辦電開始,一系列投資領域的改革措施出臺,由國家撥款改為貸款、購買用電權、設立電力建設基金等多種方式,實行多種渠道籌集建設資金,從而大大提高了發電裝機速度。進入本世紀后,我國又重組了原有電力資產,發電領域形成多家投資局面,各經營主體在發電裝機規模上展開了競賽,極大地調動了投資者新增裝機的積極性,創造了一年投產1億千瓦的紀錄,扭轉了我國長期缺電局面。   開放是提升水平的重要條件   電力行業也是世界公認的技術密集型裝備性行業。發、輸、變、配電設備的先進與否不僅決定了電力工業本身運行效率,還影響安全可靠供電,因而會對全社會的經濟運行產生重大影響。   作為一名曾在上世紀70、80年代考察過國外電力工業的老電力職工,筆者深深感到以前我國與發達國家在電力裝備技術水平、運行效率和安全管理等方面存在巨大差距。上世紀70年代,我國的火力發電主力單機容量都還是10萬千瓦級及以下,到1980年全國才有6臺30萬千瓦級的火力發電機組。經過引進、消化、吸收和自主創新先進設備和技術,我國目前的電力裝備技術水平已經獲得大幅提升,有的已經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截至2006年年底,全國有總裝機容量達100萬千瓦及以上的電廠191座,以上電廠總裝機容量達到2.84億千瓦,占全國發電裝機容量的45.26%。火電60萬千瓦級及以上機組和30萬~60萬千瓦機組的總容量占全國火電機組容量比例已分別達到18.42%和36.25%。全國火電供應標準煤耗也相應地由1980年的431克/千瓦時降至2006年的367克/千瓦時。2006年年底,浙江華能玉環電廠1號、2號機組和山東華電鄒縣電廠7號機組三臺國產超超臨界百萬千瓦機組相繼投產和成功運行,標志著我國已掌握了當今世界最先進的火電技術,也標志著我國電力工業技術裝備水平和制造能力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對推動電力工業結構調整和優化、促進自主創新和技術升級具有重要意義。   我國的水電建設技術水平也通過吸引外資、引進先進設備獲得了大幅提升。 如三峽工程的70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和大型施工裝備,就是以市場換技術,使先進裝備的設計和制造技術依托大型項目得以轉移至我國。   正是由于改革開放,我們今天才得以有條件利用世界電力技術的最新成果,站在了世界上經過幾十年才達到的技術高度上來發展我國的電力工業,實現技術飛躍,從而大大縮短了與發達國家電力工業水平的差距,并進而達到世界一流水平。   競爭是提高效率的前提   電力屬于世界公認的不同于一般工業部門的公用事業。   世界的電力工業史是一部電力工業私有、國有、再私有和競爭、壟斷、再競爭的演變史,并且這個過程仍在繼續。從整體上講,這個過程是為了提高電力工業的運營效率。上世紀80年代開始,英、美在市場經濟環境中對傳統電力工業實行自由化、私有化的改革,企圖打破行業壟斷和引入競爭機制。二十多年來,這種改革一直在探索和試驗之中,經驗和教訓并存。世界上一些國家的電力市場化改革形式多樣,效果不一,對其優劣和成功與否,現在還很難下最終結論。但是,基本結論似乎已經明確,相比傳統的國有垂直一體化機制,市場競爭機制本身并不能較好解決供給義務問題,不能很好地保證供給義務的實現,而電力市場條件下電力企業的效率并未比垂直一體化壟斷經營體制的效率高,即總的運營成本比改革前還要高。   我國參照英、美電力市場化改革初期的模式,于本世紀初進行了打破垂直一體化的廠、網分開的改革。幾年來,雖然電力市場實際上還未建立,競爭帶來的效率提高也未能實現,但是客觀地說,我們進行的改革還是有積極意義的:   首先,廠網分開后,各發電集團在追求“做大、做強”的經營目標時,充分展現了增上項目和擴大規模的熱情,雖然一度出現所謂“跑馬圈地”的現象,但近年來創紀錄的新增發電裝機容量卻是與這種努力分不開的。廠網分開也加快了電網建設,還催生了特高壓輸變電工程。   其次,通過近幾年改革實踐,我們提高了對電力工業的基礎產業和公用事業的特性和電力屬于特殊商品的認識。前些年,國內外一些把電力工業當作普通產業,電力商品等同其他商品,因而可以簡單地引入市場競爭機制的看法也發生了變化。電力工業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必須符合電力工業的客觀規律已初步成為共識。這就為今后的電力改革打下了良好的認識基礎。   再其次,我們必須根據我國的國情和電力工業發展中各個階段存在的具體問題探索和試行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電力工業體制改革。那些在發達國家成熟的市場經濟環境中試行的電力工業自動化市場改革模式,并不完全適用于發展中國家和市場經濟還未真正建立起來的國家,不能照抄照搬。同時,我們還認識到電力引入競爭機制的改革不論是在西方還是在我國,都比原來設想的要復雜,需要繼續探索、試驗和修正,采取針對存在問題的漸進式的實用的改革模式,也不一定拘泥于建立電力市場這一種方式,更不要為此設定硬性的時限。   進入本世紀的電力工業雖然也還有資金和技術制約問題,但是電力工業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已經轉為資源和環境壓力問題。電力工業作為能源轉換行業,電力作為一種優質二次能源,本身總是有利于可持續發展的。正如國際能源機構(IEA)在其出版的《電力技術是邁向21世紀可持續發展的橋梁》一書中闡述的: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依靠先進的電力技術。可以說,電力工業本身不存在可持續發展問題,它的發展只是受到其他能源資源及全球和地區的環境制約。對于我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主要依靠煤炭資源而能源資源(包括電力)使用效率相對低下的社會主義大國,這種資源與環境制約因素就更為明顯。   從長遠看,電力工業的發展與改革似乎主要應該圍繞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這個主題來考量。今天,我們固然可以為每年新增1億千瓦裝機而驕傲,但若干年后,也許我們要為因提高了能源使用效率而每年少裝機1億千瓦感到自豪了。思路的變化也許會為電力工業改革開放帶來更為廣闊的空間。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