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我國已實現3D打印技術制作耳狀軟骨

時間:2018-02-06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中國科學家利用3D打印技術為5名“小耳癥”兒童培育出新的耳狀軟骨,其中四名患者在新耳植入后6個月時顯現出清晰的軟骨形成。其中三名患者的新耳朵與健康的耳朵大小和形狀匹配。

近日,中國科學家利用3D打印技術為5名“小耳癥”兒童培育出新的耳狀軟骨,其中四名患者在新耳植入后6個月時顯現出清晰的軟骨形成。其中三名患者的新耳朵與健康的耳朵大小和形狀匹配。

救助小耳癥患兒我國用3D打印技術制作耳狀軟骨

中國科學家們利用3D打印技術為五名先天性耳朵缺陷(成為“小耳癥”)的孩子培育出新的耳朵。軟骨細胞取自兒童耳朵,用于培育新的耳狀軟骨。

每5000個活產兒中就有一個患有小耳癥,這是一種先天性畸形,耳廓(外耳)發育不全,甚至完全缺失。它在西班牙裔、亞裔、美洲原住民和安第斯人群中更為普遍,并可能導致聽力障礙。解決小耳畸形可能會很棘手。患者的選擇包括重建手術,其可涉及如下的方法:例如采取患者的肋骨軟骨來創造新耳朵,用塑料雕刻人造耳朵,或者簡單地將耳朵保持原樣。

中國的一項新研究正在做一些不同的事情。在此前在該領域的研究的基礎上,一組科學家對年齡在6歲至9歲之間的5名小耳畸形患者進行了研究,利用CT掃描和3D打印技術,構建了一種可生物降解的支架,與每個患者健康耳朵的3D結構完美匹配。

使用ZCorporationSpectrumZ5103D打印機3D打印每個病人耳朵的復制品來制造支架,然后用粘土和硅樹脂將3D打印的耳模鑄造成一套負壓模,在這些模具中可以塑造生物材料支架。支架采用PCL網格作為內部核心,用PGA無紡布包裹并涂上PLA。內部核心由3D打印的網格組成。

然后這些支架由每個患者的活細胞填充。將軟骨細胞從每個患者的小耳軟骨中取出,并將這些細胞接種到支架上培養三個月。在這段時間之后,一旦每個患者的特定耳朵形狀產生軟骨框架,將實驗室培育的耳朵植入到五名患者身上。

令人驚訝的是,這個過程大部分是成功的。對這些年輕患者進行了不同時間的監測,最長的隨訪時間為兩年半,其中四名患者在新耳植入后6個月時顯現出清晰的軟骨形成。其中三名患者的新耳朵與健康的耳朵大小和形狀匹配。

這個實驗也存在些問題。兩名患者的新耳朵在手術后表現出輕微的變形,科學家的研究有許多局限性:培養細胞仍然是一個危險的策略,因為細胞可以以不可預知的方式分裂,而使用兒童自己的軟骨細胞本身也會出現問題,因為他們的耳朵異常和潛在的病變。包括手術在內的多個階段,該過程花費也十分昂貴。

隨著時間的推移,科學家們將對這些患者進行為期5年的隨訪。科學家們說:“我們能夠成功地設計、制造和再生患者特有的外耳。盡管如此,仍然需要進一步的努力,最終將這一原型工作轉化為常規的臨床實踐。”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