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中國機電承受“貼牌出口”之痛,10萬中小企業“出路”何在?

時間:2018-02-01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在連續兩年的滯漲、下滑之后,2017年,占據中國出口“大半壁江山”的機電產品出口額,有望實現8%左右的“恢復性增長”。

在連續兩年的滯漲、下滑之后,2017年,占據中國出口“大半壁江山”的機電產品出口額,有望實現8%左右的“恢復性增長”。

中國機電外貿邁入“低增長周期”,10萬中小企業“出路”何在?

2014年之后,中國機電出口已連續兩年滯漲、下滑

出口,是中國經濟“三駕馬車”之一,機電產品,則占據了中國出口近60%的份額,并且,機電產業對外依存度極高,機電出口形勢對整個中國經濟,尤其是那些“機電重鎮”的影響,可想而知。

雖然中國機電產品出口的“狀態”暫時復蘇,但必須清醒地意識到,作為目前全球最大的“機電產品出口國”,中國機電外貿已不可避免地進入一個“低增長周期”,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內,轉型升級、結構優化都將是中國機電產業的主旋律。

中國機電外貿邁入“低增長周期”,10萬中小企業“出路”何在?

中國機電產業轉型升級:向產業鏈、價值鏈兩端延伸

“在低增長周期,中國機電產業必須轉型升級,中國機電企業必須向產業鏈、價值鏈的兩端延伸,這是毫無爭議的共識。”工業裝備垂直跨境電商平臺拓拉思創始人、CEO傅于峰表示,“真正的難題是,如何找到一個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

拓拉思定位于“工業裝備跨境銷售與服務電商平臺”,2017年完成千萬美元的Pre-A輪融資,目前主要致力于把中國的機電產品、工業裝備出口到美國,未來將向全球拓展。

在傅于峰看來,相比產業鏈前端的“研發創新”,在后端的“品牌營銷”環節尋求突破,可能更加快速有效。“如果中國機電企業能夠自主掌控‘海外品牌、營銷渠道和用戶反饋回路’,就可以在海外市場創造更多新的可能:更大的銷售、更高的利潤、更快速的創新、更柔性的生產……”

中國機電“貼牌出口”之痛

中國機電產品出口的高速發展,始于1985年“國家將擴大機電產品出口作為外貿發展的一項戰略方針”,當年,中國機電產品出口額僅為16.8億美元,而2016年,這一數字已飆升至1.2萬億美元。

中國機電外貿邁入“低增長周期”,10萬中小企業“出路”何在?

30年,增長720倍,不可謂不驚人。但在高速增長背后,結構性問題始終存在。

中國機電外貿邁入“低增長周期”,10萬中小企業“出路”何在?

中國機電產品出口30年來的絕對主力,主要以“加工貿易”方式出口的外資企業,在“研發、設計、原料采購”以及“品牌、營銷”環節,幾乎完全依賴國外品牌商,產品也幾乎全部是“貼牌出口”。

而2000年之后快速崛起的民營機電企業,雖然主要以“一般貿易”方式出口,理論上更加“自主”,但由于自身缺乏研發、設計、營銷、品牌能力,同樣以“貼牌出口”為主。

2016年,在1.2萬億美元的中國機電產品出口總額中,以“貼牌出口”為主的外資機電企業和民營機電企業,合計占據了91.4%的份額,以“自主品牌”出口的中國機電產品,占比可能不到10%。

中國機電外貿邁入“低增長周期”,10萬中小企業“出路”何在?

中國廠商與海外市場和終端用戶,幾乎完全隔絕

而在“貼牌”模式下,中國制造企業與海外市場、終端用戶,幾乎完全隔絕。一方面,他們始終無法掌控海外營銷渠道,很難從海外獲取直接訂單,更不用說打造海外自主品牌;另一方面,由于中間商層層加價,中國機電產品、工業裝備在海外的終端售價(海外客戶采購成本)很高,但中國制造企業獲得的利潤卻極低。

不容錯失的“新外貿”機遇

以“貼牌出口”為主要特征的傳統機電外貿體系,源于以“制造成本優勢”為核心競爭力的傳統機電產業結構。當“成本優勢”逐漸喪失,“貼牌出口”難以為繼,中國機電產業的未來,亟需匹配一個全新的外貿體系。

這個“新外貿”體系,必須較“舊外貿”極大提升效率,必須很好地支持中國機電產品的“自主品牌出口”,必須幫助中國制造企業提升在產業鏈、價值鏈中的地位。而互聯網,就是一個近在眼前的解決方案。

中國機電外貿邁入“低增長周期”,10萬中小企業“出路”何在?

互聯網化改造:顛覆中間環節,從原廠家直達終端用戶

在拓拉思創始人、CEO傅于峰看來,互聯網對傳統外貿產業鏈的改造和顛覆,對中國機電產品、工業裝備制造企業來說,是一個不容錯失的、參與建立“新外貿”體系的機會。

“通過互聯網渠道,中國廠商可以把產品直接銷售給海外終端客戶,逐步擺脫對外貿中介‘下單、包銷’的依賴。并且,在去除了眾多中間環節之后,整個外貿產業鏈的效率將大幅提升:不僅大大降低海外客戶的采購成本,增強產品在海外市場的競爭力,而且,中國廠商也可以獲得更高的利潤。

中國機電外貿邁入“低增長周期”,10萬中小企業“出路”何在?

顛覆中間環節,大幅提升外貿產業鏈效率

“更重要的是,中國廠商以自主品牌進入海外市場,與終端用戶直接交互,將倒逼、助推其在研發設計環節的突破。”傅于峰強調說。

拓拉思“機電新外貿”解決方案

事實上,傅于峰創立的拓拉思,便是“機電新外貿”最早的探索者之一。

早在18年前,拓拉思的前身,就已經開始以電商方式,將中國的“金屬加工機械”出口到美國。目前,其已在美國積累了30000余家企業級終端客戶,年銷售額約2000萬美元,躋身該領域前五大銷售商。而它的供應商,則是來自中國山東、安徽和江蘇的40多家金屬加工機械制造企業。

2015年10月,拓拉思決定,打造一個全新的“專注于工業裝備領域的、從原廠家直達終端用戶(M2U)的跨境電商平臺”,將自己10多年來積累的經驗、能力和資源,全部共享給中國的機電產品、工業裝備制造企業。

中國機電外貿邁入“低增長周期”,10萬中小企業“出路”何在?

拓拉思:開放、共享的M2U跨境電商平臺

與前身的“自營電商”不同,在平臺模式下,拓拉思的角色不是“采購商”,而是“服務商”:中國供應商自主進駐、供貨,并以自有品牌(而不是拓拉思品牌)直接向美國終端用戶銷售產品;拓拉思則致力于,提供包括市場調研、產品開發、物流倉儲、線下展示、營銷推廣、售后服務以及海外品牌打造等在內的“一站式”專業服務。

“在拓拉思平臺上,中國的中小制造企業可以共享到它們自身無法建立的資源和能力,并且成本極低。”傅于峰說,“我們希望實現的目標是,讓中國供應商專注于研發、生產,把外貿環節的事情都交給我們。”

中國機電外貿邁入“低增長周期”,10萬中小企業“出路”何在?

用一站式專業服務,支持中國工業裝備“自主出口”

拓拉思的產品線,也不再局限于金屬加工機械,而將擴展至所有工業裝備類產品。“理論上,美國工廠需要的所有機械設備、零部件和原材料等,都可以通過拓拉思平臺出口。”

在傅于峰看來,美國市場仍是一片藍海。2016年,中國出口機電產品1.2萬億美元,其中19%賣到了美國。多年來,美國,一直是中國機電產品、工業裝備最大的出口市場。

中國機電外貿邁入“低增長周期”,10萬中小企業“出路”何在?

中國機電產品最大的出口市場,仍有巨大增長潛力

“但要知道,2016年,美國從全球進口了6400億美元機電產品,中國只占據了其中35%的份額。而中國的家具玩具、鞋靴傘等輕工產品,已占據美國進口市場的60%。”傅于峰認為,相比低附加值的輕工業品,中國機電產品在美國仍有巨大的增長潛力。

傅于峰確信,拓拉思在“金屬加工機械”領域已經取得的成功,是可以復制的。“未來,在拓拉思的支持下,任何一個中國機電產品、工業裝備制造企業,只要產品過硬,都同樣可以在美國市場實現百萬美元、千萬美元甚至更高的年銷售額。”

10萬中小機電企業的“出路”

截至2017年底,已有290余家中國機電產品、工業裝備制造企業進駐拓拉思平臺,覆蓋金屬加工機械、塑料機械、機床及附件、倉儲物料搬運設備、木工機械、食品加工機械、廣告設備、氣動液壓設備等40余條產品線。

中國機電外貿邁入“低增長周期”,10萬中小企業“出路”何在?

位于美國加州的拓拉思“海外倉”(產品展示中心)

而拓拉思的“中期目標”,則是服務于10萬家中國機電產品、工業裝備出口企業。他們中的絕大多數,將是民營企業、中小企業。

據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數據,2012年,中國“有出口實績”的機電企業已有15.3萬家,其中10.3萬家為民營企業,之后,民營機電出口企業仍在以每年近萬家的速度增加。

就“出口企業數量”而言,民營企業已經占據了2/3的份額,但他們目前的“平均出口規模”還相對較小。2012年,民營企業平均出口額僅為290萬美元,遠低于外企、國企1740萬美元的平均出口額。

中國機電外貿邁入“低增長周期”,10萬中小企業“出路”何在?

民營機電企業數量眾多,但規模較小、實力較弱

不過,中國商務部和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均認為,民營企業的快速崛起,是中國機電“貿易結構持續優化”的重要標志。

一方面,主要以“一般貿易”方式出口的民營企業,是中國機電產品“自主品牌出口”的未來;另一方面,相比全球漂移的“加工貿易”訂單,民營企業根植性強,更為穩定,對地方經濟的拉動度也更大。

傅于峰表示,在中國機電產業轉型升級、結構優化的關鍵時期,面向美國這個全球最大、最高端的、最具增長潛力的市場,拓拉思希望為中國機電企業,尤其是數量眾多但規模較小、實力較弱的民營中小企業,提供一個低成本、高效率的“新外貿”解決方案。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