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日下午舉辦的醫院管理主題專題會議,來自惠州、深圳、香港、澳門的專家學者分享了各自所在區域醫院管理的現狀與發展。
醫務人員不需要擔心失業
廣東省人民醫院副院長袁向東分享的主題為“智引未來,人工智能助力醫療健康與管理”。他認為,人工智能將助力醫院精細化管理,人工智能只能輔助人,不會取代醫務人員。
袁向東說,人工智能在醫療行業的應用目前還存在優質醫療衛生資源缺乏且分布不均、醫療質量與安全存在較大隱患等問題。“目前人工智能在醫療領域主要應用于健康及醫院管理、診療方式和體驗、醫療供應行業等。”袁向東表示,醫療人工智能的發展空間廣闊,不過要想人工智能更好地服務醫療事業,還應解決技術發展和大數據管理政策規范、醫療的大數據質量需求、醫務人員觀念需轉變等問題。“醫務人員不需要擔心失業,而是應該利用長期積累的經驗和數據提高工作效率。”
癌癥患者在澳門公立醫院免費治療
香港醫院管理局北區醫院行政總監鐘健禮介紹,在醫院管理局成立前,香港是采取政府及補助醫院雙重制度。目前香港醫療系統是雙軌制———公營(政府高度補貼)、私營(病人自費)。
香港特區政府實行的醫療政策為:不會有市民因經濟原因而得不到適當的醫療照顧。每年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公共經常開支注重對衛生投入,以2017年-2018年的年度預算看,預算總開支為港幣3710億元,而在衛生這塊投入達約619億港幣,占比16.7%,僅次于教育(21.2%)、社會福利(19.8%)。
澳門仁伯爵綜合醫院醫務主任李偉成介紹,澳門醫療系統由政府醫療機構和民間醫療機構組成,公立醫院也是依靠政府投入。澳門基層醫療比較成熟,居民在5公里內可在衛生中心看病,緊急病例則可到公立醫院看急診。澳門居民在衛生中心享受100%的免費醫療,由衛生中心轉向公立醫院專科檢查100%免費。癌癥患者在公立醫院享受免費醫療,這也使得澳門癌癥存活率逐年提高。
深圳探索公立醫院管理新模式
香港大學深圳醫院由深圳市政府全額投資、并引進香港大學現代化管理模式的大型綜合性公立醫院,該院院長盧寵茂介紹,基于深港融合背景與醫院實際情況,該院在辦醫、管醫、行醫、就醫四方面進行改革,探索了新的公立醫院管理模式。
在辦醫方面,該院采用三權分立,推行全預約制度、團隊診療模式、先全科后專科、創新打包收費;在管醫方面,進行去編制化,以事定崗、以崗定薪等改革,對紅包和回扣零容忍,重視員工培訓交流;在行醫方面,通過率先取消門急診輸液等舉措,杜絕過度檢查和用藥,同時通過少用一次性高值耗材,綠色手術降低病人費用達七成;在就醫方面,則以醫患互信打造綠色基石。
當日在會上分享的另一家深圳醫院是深圳市羅湖醫院集團,該院院長孫喜琢介紹了2015年8月羅湖區將區屬專科和綜合醫院,以及社康中心充分整合,統籌到一個醫院集團進行管理。這些醫療機構只有一個法定代表人、一個財務中心以及一個人力資源部,實現了人、財、物的高度集中。
醫院集團成立后,在人員編制一體化、運行管理一體化、醫療服務一體化的原則下,集團內的專科醫生實現了自由流動,解決了基層缺醫的問題。與此同時,針對少藥的問題,羅湖區對常用的3000多種藥品實行長周期配置,一旦出現短缺,24小時內就能送到居民家中。
醫改需建立分級診療制度
廣東省現代健康產業研究院院長張詠認為,看病難、看病貴的原因主要是我國人口基數大,老齡化和慢性病人口增加、醫療資源分布不均勻,人民群眾看病就醫缺乏正確觀念。
張詠認為,醫療體制改革勢在必行,醫改的出路在于建立完善的分級診療制度,建議加強推薦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和全科醫生的培養,鼓勵和引導居民在醫聯體內到基層首診。
惠州市人大常委會委員、惠州市醫學學會會長許岸高認為,傳染病是粵港澳大灣區衛生醫療合作的重要內容之一,他詳細介紹了惠州在應對MERS、登革熱、手足口病等方面的經驗,并分享了孕產婦保健及兒童保健醫療體系情況。
對于公立醫院的醫改,許岸高認為,必須弄清公立醫院自身的改革動力以及風險何在。“驅動醫療服務提速的時候,我們也一定要關注醫療支付、醫療信息、醫療定價的速度,并確保相互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