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水下機器人“淞航”號通過首航考驗

時間:2018-01-08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國內首艘遠洋漁業資源調查船“淞航”號順利完成首航任務,近日返回位于上海的家。此次科考之旅凱旋,“淞航”號攜帶的水下機器人功不可沒。

國內首艘遠洋漁業資源調查船“淞航”號順利完成首航任務,近日返回位于上海的家。此次科考之旅凱旋,“淞航”號攜帶的水下機器人功不可沒。充分“施展”人工智能(AI)的“聰明才智”,對水下機器人而言,下潛到水下600米查探漁場環境是小菜一碟,裝備機械臂后還可以直接水下作業。事實上,在上海海洋大學的實驗室里,更多“奇幻”的水下機器人研究已經有了眉目。其中,擁有AI的機器魚擅長栩栩如生的仿生術,連魚兒們都不那么容易甄別出它的“外族”身份。

“機器魚”各具智慧

有著翼狀的胸鰭、細長如鞭的尾巴,這條蝠鲼的外表極其逼真,可它卻是實打實的“特工”。從2013年起,上海海洋大學錢衛國教授領銜的科研團隊就開始了機器魚的研究。第一代“狗魚1號”雖然外形逼真,也克服了水中視覺避障、傳感器信息接收和輸出等技術難點,但電纜驅動還是讓它“露出破綻”。于是,從“狗魚2號”開始,研發進入了無電纜驅動的時代。“我們的機械海龜增加了多自由度游泳,龐大的背殼也可以攜帶多種傳感器,而機械海蛇長80厘米,可以在河道淤泥里自由穿梭,相當于一架水底無人機。”錢衛國如數家珍地為記者介紹這些AI作品。在今年舉行的2017OI中國水下機器人大賽中,上海海洋大學的多款機器魚斬獲大獎,錢衛國也獲得了杰出指導教師獎。

水下機器人通過首航考驗 更多仿生機器魚即將“出海”

圖片說明:機械蝠鲼曾獲2017年第六屆全國海洋航行器設計與制作大賽特等獎上海海洋大學供圖

目前,機器魚的研究還主要停留在實驗室階段,但其應用前景卻很廣泛。“以前漁網是否破損,需要漁民自己下水一點點摸索。有了機器魚,漁民就能‘對癥下藥’。”錢衛國介紹,“機器魚還可以承擔漁場勘探、水下環境測試等重任。”至于這些逼真的機器魚是否有被大型捕食魚類“誤食”的可能,錢衛國表示,將通過涂抹干擾色等措施來避免。

“秘密特工”用途廣

隨著科技的發展和人類開發海洋腳步的加快,水下機器人,尤其是高度仿生的機器魚,作為人類探索海洋的重要手段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海洋是目前能源、生物資源最具發展潛力的空間。人伴隨著人類認識、開發海洋的進程,水下機器人也在不斷發展。”錢衛國介紹,“水是魚兒的天下,人類的形態特點和魚類相比處于完全劣勢。因此,水下機器人多仿魚類的形態甚至是運動方式,使它們可以輕松混入魚群中。”

水下機器人通過首航考驗 更多仿生機器魚即將“出海”

圖片說明:機器魚的前景廣闊,在諸多領域都能大顯身手上海海洋大學供圖

據介紹,無纜水下機器人具備了探測識別、信息融合、智能控制等多方面技術,能夠依靠自身的決策和控制在復雜的海洋環境中高效完成預定任務。“無纜水下機器人在經濟和軍事等領域都有廣闊的應用前景,代表了水下機器人發展的趨勢。不過,高效能的電池相對缺乏和昂貴是目前無纜水下機器人發展的瓶頸。”錢衛國表示。

此外,上海海洋大學還開發了蝦蟹塘自主導航式投餌船等AI高科技產品,具有自主路徑規劃和導航能力,實現投餌、水質監測的自主化,目前已在寶山、崇明等養殖場應用,并出口厄瓜多爾等國家。

來源:新民晚報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