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轉瞬即逝,工業自動化行業又在轟轟烈烈中走過了一年。回顧這一年,總有些技術進步讓人欣喜、總有些大事件震動整個行業、總有些出乎意料的數據從此難以忘記。
小編梳理了2017年度的工業自動化領域十大核心數據,用數據說話,從中觀察自動化行業走向,感知自動化行業進步。
1.傳承工匠精神:聚焦104家小而強的冠軍企業
2017年1月17日,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公布了第一批制造業單項冠軍示范(培育)企業名單,共有104家企業上榜。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是指長期專注于制造業某些特定細分產品市場,生產技術或工藝國際領先,單項產品市場占有率位居全球前列的企業。
日本、德國強大的制造業根基就是眾多名不見經傳卻有上百年歷史的冠軍企業。經濟發展需要從對“數量”的追求過渡到對“質量”的追求,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邁進,片面追求規模擴張已經不適時宜,國家政策導向上“供給側改革”也在倒逼制造業轉型升級,在質量上發展。中國向制造業強國轉型,只有工匠精神才能成就偉大,小而強小而美的隱形冠軍將會是制造業的大趨勢。
附:工信部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名單
2.日本制造業史上最大破產案!中國買家豪擲110億接盤
2017年6月26日上午,因安全氣囊召回問題深陷經營困境的日本高田公司向東京地方法院申請適用該國《民事再生法》進入破產保護程序,并被受理。高田氣囊最初的問題始于2000年前后,早期由于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僅本田在2008年召回過4000輛氣囊問題車型。而在2009年之后,隨著調查的深入,越來越多的企業宣告召回旗下產品,而數量甚至達到了以千萬為計數單位。
到目前為止,召回以及其他成本已經使高田在過去的三年里一直處于虧損狀態,并被迫出售子公司來支付罰款和其他債務。截至2017年3月末,高田的負債總額超過1萬億日元,創下日本制造業史上最大的負債規模。
根據重組計劃,高田申請破產后,公司將拆分為新、舊兩個公司。新公司將繼承高田健全的安全氣囊和安全帶等核心業務,以1800億日元(約110億人民幣)的價格轉讓給中國寧波均勝電子旗下的美國子公司百利得。而舊高田公司則負責承擔全部債務并進行債務清算。寧波均勝電子成立于2004年,2016年斥資9.2億美元收購了百利得,2011年后接連收購了電子和機器人等領域的歐美主力汽車零部件企業。
3.富士康產線已部署4萬機器人
隨著人口紅利漸漸減弱,人力成本不斷上升,機器人替代將是未來全球制造業的發展方向,未來將有越來越多的應用場景會隨機器人和相關技術的發展得以出現。“機器換人”帶來的,不僅是提高質量,也為大量企業節約了成本。
走人力密集型的代工企業富士康在新形勢下面臨轉型升級的壓力,據外媒報道,富士康自動化技術發展委員會總經理戴佳鵬向“CNA通訊社”透露,已有超過4萬臺自研的“Foxbot”工業機器人全面參與到公司的生產流程中,按計劃,2020年前,自動化率達到30%。
與傳統人力相比,工業機器人的最大優勢在于效率和低成本。假如一家工廠需要三個成熟的焊接工人,那么工廠每年需花費21.6萬元成本,工業機器人按十年使用壽命折舊(含維護費用)來算,每年的成本約5萬元,因此可以得出,在同樣的效益下,工業機器人成本僅為人力成本的23%。
4.GE300億收購貝克休斯,或成全球TOP1油服商
2017年7月美國通用電氣完成對貝克休斯(BakerHughes)的收購交易,GE將旗下油氣設備及服務業務與貝克休斯合并后,新公司名為“BakerHughes,aGEcompany”,預計合并后公司的年營業收入將達到320億美元,業務涵蓋120多個國家。新公司將超過哈里伯頓,直接與斯倫貝謝爭奪全球TOP1油氣服務企業。
貝克休斯是世界排名第三的為全球石油開發和加工工業提供產品和服務的大型服務公司,在鉆井、完井和油氣井生產的產品和服務中具備資深經驗。而合并后的新公司約有7萬名員工,GE持有62.5%的股份,原貝克休斯股東持有新公司37.5%的股份。
5.全球工業網絡市場:無線技術增長最快,現場總線跌破50%
無線技術越來越受機器制造商的青睞,用于創新自動化架構和新控制解決方案中,包括自帶式設備(BYOD)通過平板電腦或智能手機的自動化解決方案。
無線技術雖然只占6%的網絡市場,但它卻是工業通信增長是最快的領域,同比增長速度為32%。在無線通信市場中,WLAN無線局域網占4%的份額,其次是藍牙技術占1%。
現場總線市場占比首次低于全球工業網絡市場的一半。根據瑞典網絡專家HMS公司的最新分析,在2016年間,現場總線的安全節點數量占整個市場的48%,相比2015年的58%市場占比有較大的下降。
但是,現場總線仍然是目前工業環境應用最為廣泛的對象,其簡單性、可靠性高的優點受到許多用戶的喜愛。根據HMS分析,現場總線的銷售依然是增長的,2015年增長了7%,2016年增長4%。
6.從資產追蹤到機器自愈,工業物聯網將突破1兆美元
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意識到工業物聯網在降低成本和提高設備效率等方面帶來的巨大好處,工業物聯網已經成為驅動市場增長的關鍵要素。據美國市場研究機構NavigantResearch最新報告,到2027年全球工業物聯網(IIOT)設備、軟件和服務將突破1兆美元大關。
傳感器是工業物聯網系統感知數據信息的主要器件,在信息化浪潮推動下傳感器開始變得越來越智能,并在創造出驚人的市場機遇。諾基亞已經和博世連接設備和解決方案戰略達成合作伙伴關系,將進一步幫助企業輕松實現從傳感器到智能應用,進行工業物聯網解決方案的部署。
工業生產過程中發生意外停機,往往會給企業造成巨大的損失。這種問題在過去是無法實現的,但今天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為代表的新的代信息技術正在帶來新的改變。最近,工業物聯網(IIoT)技術公司Augury推出了一款基于云端的智能診斷平臺,該產品通過對設備密切監測從而實現故障事件的預測。物聯網傳感器不僅可以監測機器的弱點,未來他們還可以使機器自動修復,海量數據的收集將允許機器自愈制造。
7.國內工業機器人同比增長五成,達35073臺
2017年5月25日,2017世界機器人大會新聞發布會在北京召開。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司副巡視員曹鋼表示,我國機器人產業產業規模日益擴大。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16年全年工業機器人的產量已經達到了7.24萬臺,同比增長了34.3%;今年1-4月份,我國工業機器人的產量是35073臺,同比增長51.7%。
我國機器人產業發展取得了新的進展。主要表現在人機協作機器人等高技術含量機器人產品已經推向了市場,語音識別、圖像識別等機器人智能技術已經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不僅是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已開始應用于醫療手術、康復、餐飲、消防公共服務等領域;機器人用的機密減速器已實現批量生產和應用,伺服電機控制器也有新的進展;部分企業在細分領域已經具備一定的國際競爭力,市場占有率也逐步提高;在技術產品標準認證合資合作、研討交流等方面取得了新的進展。
總體來看,我國機器人特別是工業機器人仍然以及中低端為主,六軸及以上的多關節機器人占有率比較低。
8.中國工業機器人快速發展之下85%的伺服電機仍是外資品牌
隨著中國自動化步伐的加快,未來中國將成為超級機器人大國,工業機器人需求量大大增長。然而,在中國工業機器市場,目前85%的伺服電機是外資品牌,而本土企業,大多數仍處于研制試驗階段,幾乎沒有工業化的工業機器人伺服電機。
伺服電機一般安裝在機器人的“關節”處,機器人的關節驅動離不開伺服系統,關節越多,機器人的柔性和精準度越高,所要使用的伺服電機的數量就越多。由于國產伺服電機有待升級,導致國產機器人發展困難。
國產伺服,普遍較長,外觀粗糙;其次是信號接插件的可靠性一直飽受詬??;伺服電機的另一個核心技術是高精度的編碼器,尤其機器人上用的多圈絕對值編碼器,嚴重依賴進口。目前國內的伺服電機OEM廠家根據市場份額,大多是仿制日系伺服電機設計,功率多在3kw以內,以中小功率為多。而5.5-15kw的中大功率伺服沒有,導致有些設備上的應用,由于沒有一臺大功率的伺服電機和驅動配套,而被迫放棄掉整個系統。
9.中山發起10億元智能制造產業基金
2017年3月22日上午,中山市科技金融創新促進會(以下簡稱“科創會”)舉行成立大會。科創會是由中山金融、科技型企業與促進創新要素結合和科技成果轉化的單位、協會聯合發起,由市科技局作為業務主管部門,并經市民政局注冊登記成立的跨界非營利性社會組織,是溝通政府部門、金融機構、高科技企業、高校和行業協會,整合社會創新資源的重要平臺。下轄各大主題俱樂部,目前已成立新三板投融資俱樂部和智能制造投融資俱樂部??苿摃l起人單位中有三大協會,包括企業家協會、企業聯合會、高新技術民營企業協會,服務上千家會員企業。
今年智能制造俱樂部計劃聯合中山市智能制造企業,協同創新中心建設,為廣大中山制造企業提供一站式創新服務。并引進德國工業4.0的智能制造職業教育進入中山平臺,以教育及設備的迭代更新來提升傳統企業的轉型發展。同時,今年擬發起10億元的智能制造產業基金,為中山企業智能制造發展作資本助力。
10.格蘭仕智能工廠:15秒完成電蒸爐腔體的制造
全球最大的微波爐供應商之一的格蘭仕在中山的生產基地建立了全球第一條電蒸爐自動化生產線,只需3名技工操作,節省人力達72%,生產速度卻提升16倍。
自2014年以來,格蘭仕先后與意大利、德國等裝備制造公司展開深度合作,在微波爐、洗衣機、洗碗機、電蒸爐等生產線自動化方面,投入額相當于過去20年投入的總和。2016年格蘭仕自行開發引進首條微波爐自動化裝配生產線,生產效率比之前提高38.89%。當年,格蘭仕還引進了全自動電蒸爐腔體生產線,生產節拍為每15秒/臺。
格蘭仕微波爐制造公司總經理李豐表示,2016年格蘭仕整合和優化制造資源配置,持續提高產能和人員效率,2016年平均工效同比提升15.76%,2017年將持續優化生產流程,確保整體效率再提升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