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沿線大部分國家都在進行城市化和工業化,首先要做的是基礎設施和房屋建設,這就需要大量建筑材料。而中國的建材裝備和技術有兩個特點:一是中高端;二是性價比好,因此中國企業應該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把握好自身的新優勢,將‘走出去’變‘走進去’,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實現‘共商、共建、共享’。”近日,中國建材集團董事長宋志平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訪時表示。
作為建材央企和世界五百強企業,中國建材把“一帶一路”作為“走出去”的主要方向,按照市場化的原則,穩步開展境外投資,積極拓展境外工程承包業務,創新國際貿易模式,目前已在海外建設成312條水泥生產線和60條玻璃生產線,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成立國際實驗室,制定當地產品標準,成為我國實業“走出去”的國家新名片。
中國裝備“走出去”向中高端邁進
宋志平介紹,目前,世界水泥裝備約有六成由中國提供,無論技術研發、成套裝備,還是在高端制造等方面,中國都已經走到了世界最前端。“如今德國、日本很多跨國公司用的水泥生產線的技術和設備都是來自中國。由于中國市場有較大的發展潛力,整個行業仍將處于較好的發展時期。”宋志平說。
宋志平表示,在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過程中,技術和裝備水平應向中高端邁進,“我們目前在海外建設的312條水泥生產線和60條玻璃生產線,用的都是最好的裝備、最好的技術,十年之后都不會落后,只有向‘中高端’邁進,我們才能打造好中國品牌,才能在‘一帶一路’沿線站穩腳跟。”宋志平說。
“現在‘一帶一路’建設給中國的技術和成套裝備帶來了更大的發展機會。未來伴隨著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的轉型,中國企業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將發揮更大作用。”宋志平指出,中國建材在國際市場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探索開展了直接投資建廠、境外建營一體化、智慧工業、跨境電商、聯合開發第三方市場等多種合作模式,提升了國際化經營的綜合解決能力。
宋志平透露,中國建材下一步的想法是,與國內兄弟企業合作,結合金融租賃等各種金融工具,運用互聯網、信息化、智能化等技術,集合投資、管理、運營服務等全產業鏈,打造“一帶一路”新優勢,開創“走出去”的新時代。
“走出去”時堅持“合作共贏”三原則
宋志平認為,對企業來講,“走出去”不僅是資金問題、技術問題、裝備問題,更是態度問題、文化問題。
“中國企業和當地企業之間的關系不是競爭關系,是合作關系。”宋志平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參與“一帶一路”建設,要融入當地文化,要有扎根下來精耕細作的思想。中國建材在“走出去”過程中始終堅持“合作共贏”的三個原則:一是為當地經濟發展做貢獻;二是和當地企業合作;三是為當地人民服務,要能在當地“走進去”才能更好地“走出去”。
“中國建材熱心公益事業,我們在贊比亞建設建材工業園前,先投資了150萬美元在工業園旁邊為當地居民建設了現代化的學校和醫院,受到了當地政府和人民的歡迎。”宋志平說。此外,中國建材始終按照環境、安全、質量、技術、成本的要素順序做企業。“無論是我們的總承包項目,還是我們投資建設的項目,都采用了我們自主研發的脫硫脫硝、除煙除塵、全氧燃燒、余熱發電等先進的節能減排技術,確保生產線排放達到甚至優于當地環保標準。”宋志平介紹說。
談到中國建材在“走出去”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宋志平表示,“一帶一路”沿線不少國家建設條件非常艱苦,也可能面臨不少風險。如何規避風險?宋志平認為,一是要認真地研究當地的法律法規,學習當地的運行規則;二是要緊盯一些政策變化,包括匯率的變化,有些國家實行外匯管制,中國建材也曾遇到當地的貨幣貶值等問題。此外,“走出去”還要注意地區安全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