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當前,全球已經進入科技高速發展的快車道,創新發展成為全球科技發展的大趨勢。在儀器儀表行業,市場需求變更、科學技術提升等均要求儀器設備能順應潮流,不斷推陳出新,滿足行業發展需求。2017年,是全球科技快速發展的一年,也是儀器設備創新研發之年,在這一年,全球迸發出眾多高精尖儀器設備,成為點燃科技發展的一大引擎。中國化工儀器網盤點了2017年那些國內外創新研發的精尖儀器,一起來看看:
國內研制儀器設備
中科院成功研制世界最亮極紫外自由電子激光儀
據中科院網站消息,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聯合成功研制極紫外自由電子激光裝置“大連光源”。該裝置建成是中科院乃至我國的又一項具有極高顯示度的重大科技成果,是我國大科學工程的又一成功范例。裝置中90%的儀器設備均由我國自主研發,標志著我國在這一領域占據了世界領先地位,為我國未來發展更新一代高重復頻率極紫外自由電子激光裝置打下了堅實基礎。
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成功研制具有自主研發萬米級海底地震儀
據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獲悉:該所歷經20年艱辛自主研發的萬米級海底地震儀。作為海洋地球科學探測的重要設備,通過記錄海底地震波動信號,對海底地層進行地震波成像,為認識海底地球內部結構提供依據。該儀器成功研制標志著我國成為繼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二個具有自主研發萬米級海底地震儀能力的國家,并在世界首次成功獲取萬米級海洋人工地震剖面。
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成功研制干涉式大氣垂直探測儀
據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獲悉,該所研制的干涉式大氣垂直探測儀是國際上第一臺在地球靜止軌道衛星上運行的紅外高光譜設備。該儀器相當于把實驗室的高精度分析儀器放到了3.6萬千米以外的軌道上,以光線干涉方式,對地面目標實施大氣垂直分布剖面的長期連續探測。在長波紅外和中波紅外波段,更是可以實現1500個以上細分光譜的探測,這相當于給大氣做超過1500層的精細“立體CT”。它為人類深入研究大氣對流,更精細預測災害性天氣,提供了新的可能。
北京工業大學成功研發拉曼光譜檢測儀助力果蔬快速檢測
近年來,三聚氰胺奶粉、蘇丹紅雞蛋、毒豆芽等事件不時曝光,民眾對于食品安全的關注也日益強烈。如何把好舌尖上的安全關,檢測檢驗是至關重要的環節。北京工業大學鄭大威與合作企業緊急研發的便攜式表面增強拉曼光譜儀參與了測試,這臺檢測儀大放異彩,檢測10個樣品全部正確,每個樣品檢測時間只需3分鐘。
新一代高速高分辨微型化雙光子成功研制
膜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程和平院士團隊研制成功了新一代高速高分辨微型化雙光子熒光,獲取了小鼠自由行為過程中大腦神經元和神經突觸活動清晰、穩定的圖像。該儀器體積小,僅重2.2克,適于佩戴在小動物頭部顱窗上,實時記錄數十個神經元、上千個神經突觸的動態信號。在大型動物上,還可望實現多探頭佩戴、多顱窗不同腦區的長時程觀測。其成功研制彰顯了膜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在生物醫學成像領域先期布局的前瞻性。微型化雙光子熒光顯微成像系統將為實現“分析腦、理解腦、模仿腦”的戰略目標發揮重要作用。
我國成功研制出首臺可移動式中子成像檢測儀
7月17日,從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與化學研究所獲悉,我國首臺可移動式中子成像檢測儀由該所研制成功。它帶動了高產額小型加速器設計制造、中子探測技術,及航空發動機空心渦輪葉片、航天火工品的檢測技術進步,打破了國外對這種廣泛用于核能、航空航天等高端領域特種檢測設備的封鎖。可實現待檢對象的現場或在線檢測,未來在我國航空航天領域重大裝備制造中將發揮重要作用。
新型高分辨寬帶和頻振動光譜儀在中科院面世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大儀器研制項目的支持下,中科院化學所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成功研制了具有亞波數分辨(<1cm-1)的界面和頻振動光譜系統。本儀器最終測試指標達到或優于最初的設計參數。其飛秒紅外脈沖的半高寬大于250波數,可一次性覆蓋400波數以上的紅外區間,光譜分辨率達到0.4個波數,優于國際上已報道的同類型設備參數,比傳統飛秒寬帶和頻光譜10-20波數的光譜分辨率有極大的提高。可用于測量氣液界面、氣固界面、超分子手性界面、生物膜界面的分子振動光譜、分子取向結構和動力學。
中科院研制新型光譜治療儀可穿透皮下病灶5cm
由中國科學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研制的深層光譜治療儀已通過省醫療器械檢測所全性能檢測和臨床試驗,可穿透皮下病灶深度達5cm以上,遠遠超過現有光療產品的穿透深度,對疾病治療有很好的治療效果。另外,該儀器是國內同類產品的兩倍多,而價格僅為二分之一。目前,該儀器治療光具有從可見光到近紅外的超寬光譜,涵蓋了多種有效治療譜段,主要用于慢性炎癥、血管及組織再生、炎性疼痛、運動損傷、惡性疾病治療等領域。
國外研制儀器設備
烏克蘭研制出全新氣體混合物比色檢測儀
烏克蘭國家科學院半導體物理研究所最新開發出名為“КД-1”的氣體混合物比色檢測儀。該儀器是一種用于分析氣體混合物的化學傳感器光電系統,它在干擾轉換器基礎上,記錄R、G、B值,從彩色感光材料薄吸收層和電荷耦合器件的表面反射光分量,并記錄光成分。可以對空氣或環境樣品中氣體混合物進行檢測和分析,可應用于工業生產、香料、疾病治療和藥學進行檢測和診斷,還可用于環境監測。
以色列最新研發醫療儀器檢測呼氣可診斷疾病
由以色列工學院的科學家們組成的研究團隊發明了一種儀器,通過對呼出的氣體進行取樣,預測被測者可能潛在患有的疾病。該儀器的傳感器由一系列特別制備的金納米顆粒傳感器和基于單壁碳納米管的隨機網絡的傳感器組成。它可以可以收集患不同疾病的數千患者的呼吸樣本,并用人工智能軟件找到數據中的相關性。不僅可以對疾病進行診斷,還能對潛在的疾病進行預測。
美國紐約科學家成功研發新型基于芯片的甲烷光譜儀
來自紐約約克鎮IBMThomasJ.Watson研究中心的科學家研發出了一種新型甲烷光譜儀,比現在的標準光譜儀體積更小,制造成本更為經濟。這種新型光譜儀基于硅光子學技術,由硅制成的光學器件,即用于制造計算機芯片的材料。可以使用與計算機芯片相同的高容量加工方法來制造這種基于芯片的甲烷光譜儀,它比一角硬幣還要小,有望實現更高效、更容易地監測大面積的甲烷泄漏。
瑞士研制世界首臺可測定單細胞質量天平儀器
目前對細胞的許多秘密已經揭開,但迄今尚沒有合適的方法能夠精確測定單個活體細胞的質量并實時觀察其變化。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大學發布消息稱,該校生物物理研究所與瑞士巴塞爾大學以及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合作,成功研制出世界首臺可直接精確測定單個活體細胞質量的儀器——“單細胞天平”,可在短時間內精確測定單個活體細胞的質量,而且可以實時跟蹤其隨時間的變化情況,可測定的單個細胞質量在2-3納克,測量精度達到毫秒級和萬億分之一克。
加拿大研發出手持檢測儀有助減少抗生素的使用
隨著越來越多的生物體對抗生素產生耐藥性,人類健康受到的威脅在不斷增加。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的研究團隊新近研發出一種手持檢測儀器,可以讓一線臨床醫生在幾分鐘內區分病人是病毒性感染還是細菌性感染,從而幫助減少不必要的抗生素處方和抗生素過度使用。該儀器通過檢測一個叫血清降鈣素原的分子是否出現在病人的血液中來判斷感染的類型。病人被細菌感染時血清降鈣素原在血液中被釋放,而被病毒感染時不被釋放。正常情況下,在人體內無法檢測到血清降鈣素原。當病人被細菌感染時,血液中血清降鈣素原的含量會提高。
日本研發高性能基因檢測裝置流感病毒等10分鐘可測
據日本時事通信報道,日本平板玻璃和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等2月8日對外公布已開發出高性能基因檢測裝置。該研究所稱,此裝置的分量很輕,約為500克,可以隨身攜帶,大約對樣品測定10分鐘,就可以檢測出其是否含有流感和諾瓦克病毒。該檢測裝置是在一個微小的管里放入樣品,采用高溫和低溫交替的方法來檢測,檢測時間也縮短為10分鐘,此外檢測熒光物質利用的是光纖和小透鏡,可以實現高精度的檢測。
澳大利亞研究員研發出高性價比水質專用檢測儀
來自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大學海洋化學博士DrAustin,開發了一款科研級別的水質專用檢測儀。該儀器名為“digital-aqua”,翻譯過來就是“數字化水質測試儀”,它較只能有50%的準確度的試劑盒比色不同,該儀器采用4顆獨立高靈敏度的濱松芯片,背景噪音只有同類儀器的10%,準確度提高到了300%。不僅可以檢測常規的NH4,NO3,PO4,Ca,Mg,KH,GH,還能檢測較少人關注的Sr,Mn,K,I,Si,甚至營養物質氨基酸、用于魚治療的Cu,福爾馬林都可以精準檢測出來,這將大大提高魚病的治療和預防效果。
隨著工業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如今,各行各業的科研儀器如雨后春筍般地出現,如計量、分析、生物、天文、汽車、電力、石油、化工儀器等。它們通用性較強,批量較大,成為各領域監測或檢測的重要硬件設備。如今,全球科技迅猛發展,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對儀器儀表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為此,唯有不斷通過創新研發才能追趕上時代進步的步伐。對于國產儀器儀表行業而言,儀器儀表行業是中國發展的新型行業,行業發展仍要繼續加大創新研發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