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全面屏跌入同質競爭泥潭 芯片將是AI手機最大門檻

時間:2017-11-17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由榮耀、華為、蘋果、三星等掀起的手機“AI化”或將從軟件體驗角度帶來新一輪變革。

由榮耀、華為、蘋果、三星等掀起的手機“AI化”或將從軟件體驗角度帶來新一輪變革。

隨著“全面屏”成為近三個月內新機發布的標配,2017年下半年智能手機行業里的最大熱點也開始逐漸降溫。繼10月份榮耀以一款1299元起售的暢玩7X將全面屏引入千元機大戰后,“全面屏”已很難再繼續超越,并逐步從技術創新的神壇跌入競爭泥潭。

與此同時,國內手機市場的持續疲軟逼迫手機廠商們不斷思考,究竟誰會成為驅動換機的下一個風口?AI或許是最佳候選。

全面屏跌入同質競爭泥潭

自9月新機潮以來,已有10多款全面屏手機發布,這其中既有899元的低端機,也有1500元上下的新千元機,更有3000元左右的中端機以及4000元以上的高端機。短短兩個多月,“全面屏已然從技術創新的神壇跌入同質競爭的泥潭。”有業內人士這樣評價。

原因不難理解,隨著全面屏產業鏈步入成熟,其技術門檻和成本都在逐步降低,手機廠商們紛紛跟進全面屏產品。

此前,全面屏最大的難點來自于OLED屏幕供應。但隨著京東方宣布其首個全面屏產線實現量產,并給多個國產手機廠商實現批量供貨后,OLED屏幕緊缺將得到緩解。“屏幕、切割工藝這些都是供應鏈上的問題,對于手機廠商而言,做好全面屏手機最難的地方在于器件微型化和集成。”第一手機界研究院院長孫燕飚稱,也就是如何把攝像頭、聽筒、傳感器等傳統元器件塞進被屏幕壓縮的所剩無幾的空間。

因此,當供應鏈的問題逐步解決,各家的全面屏方案也陸續推出,全面屏便進入爆發階段。10月中旬,榮耀甚至以一款1299元起售的暢玩7X引燃全面屏千元機大戰。

AI手機將是下一個風口

事實上,從上半年的雙攝像頭大戰到下半年的全面屏之爭,無疑都是為驅動換機市場而推出的新賣點。但無論雙攝像頭還是全面屏似乎都無法阻止消費者換機周期的延長。“截至2017年第三季度,中國手機用戶換機周期已達22.1個月”,第一手機界研究院發布的《2017年Q3中國暢銷手機市場分析報告》指出,預計2017年第四季度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將繼續呈現負增長。

全面屏的熱度下降,加上市場的持續低迷,手機廠商們無一不在找尋下一個風口。其中,由榮耀、華為、蘋果、三星等掀起的手機“AI化”或將從軟件體驗角度帶來新一輪變革。

2017年度開發者大會上,蘋果推出智能音箱Home?Pod,并大力宣傳其人工智能應用,直到今年9月,采用人工智能芯片A?11處理器的iPhoneX發布,意味著蘋果在AI領域的布局浮出水面。

事實上,早在2016年年底,榮耀提出“智慧手機”(智能手機+AI)的概念并發布了Magic手機,被視為其在人工智能手機領域的全面試水。而9月初發布的人工智能芯片麒麟970則標志著華為正式進軍手機人工智能領域。隨后搭載AI芯片的Mate?10系列手機正式亮相。

AI無疑已經成為智能手機的下一個風口。據了解,三星的Bixby人工智能助手也即將上線中文版。與此同時,據接近榮耀的人士透露,月底即將發布的榮耀V10也將搭載人工智能技術,甚至很有可能內置AI芯片提升算法,并在Magic手機的體驗上做了進一步優化,實現軟硬雙AI。“人工智能是榮耀手機未來堅持的方向”,榮耀總裁趙明曾透露,Magic智慧手機中的技術將陸續登陸榮耀其他系列手機。

芯片將是AI手機最大門檻

“人工智能正在引領下一個時代,AI手機將是人工智能在普通應用中的最佳載體,它可以讓AI在語音、語義、圖像識別等基礎應用層面切實幫助到用戶”,榮耀內部人士稱,“但人工智能手機的應用不能只在營銷噱頭,對廠商而言要真正在基礎層(算力)、技術層(算法)和應用層(AI應用)均帶來好的體驗,才能跟上人工智能時代。”

能系統地解決這些問題的技術,目前來看,芯片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這也意味著,AI芯片或將成為辨別真偽AI手機的分水嶺。

事實上,這也是華為、榮耀、蘋果、三星紛紛加大AI芯片研發投入的原因。目前蘋果自研的人工智能仿生芯片———A11?Bionic已在iPhone?X上投入使用,用以提升AR功能以及人臉識別技術。華為最新的麒麟970芯片也創新設計了HiAI移動計算架構,并在傳統的配置和參數之上增加了神經網絡單元(NPU),可以通過深度學習統籌手機的硬件,讓手機在處理某些特定場景中的任務時提升速度,可用于全局應用的優化,該芯片已在華為Mate?10系列手機上應用,而即將推出的榮耀V10也極有可能采用該芯片。此外,業內盛傳三星已經開始研發專用人工智能芯片,并計劃在未來三年內自家智能手機中都采用人工智能芯片。

可以看出,一場圍繞著AI芯片展開的AI手機大戰已經緊鑼密鼓地展開。對華為榮耀、蘋果、三星等廠商而言,他們多年積累的技術和研發實力終將在終端產品上一較高下,但對于沒有芯片研發實力、只能跟著上游供應商的步伐走的廠商而言,危機也將逼近。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