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擠占就業崗位?不必過度擔心人工智能的負效應

時間:2017-10-10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環球時報》9月26日刊發了南開大學經濟學院何自力教授的《人工智能將加劇西方內在矛盾》一文。

《環球時報》9月26日刊發了南開大學經濟學院何自力教授的《人工智能將加劇西方內在矛盾》一文。何教授一方面認可人工智能會極大提高生產力,增加社會財富;但另一方面提出人工智能會拉大貧富差距,引發失業潮,中國應當吸取西方的教訓。對此,筆者覺得有待商榷。

人工智能的勞動替代效應對西方發達國家的勞動就業沖擊,與其產業空心化、“脫實向虛”是兩個不同維度的概念。幾十年來,隨著產業鏈的全球化,資本有了更多逐利空間。由于發達國家勞動力成本急劇上升以及環境保護的嚴格約束等因素,一些勞動密集型企業迅速向發展中國家轉移,進而導致產業空心化,這與機器乃至人工智能的取代效應沒有必然聯系。經濟“脫實向虛”,則是其過度依賴金融創新,寅吃卯糧種下的惡果。

至于說,人工智能加劇西方內在矛盾,筆者覺得不盡然。的確,人工智能的出現讓資本家減少了對工人的依賴。但人工智能技術和機器人產業發展帶來的社會財富,通過稅收等調控措施,實現財富二次分配,是有可能惠及普通民眾的。至于兩極分化,財富集中在少數人手里,自古就有。人工智能有沒有導致這種趨勢進一步拉大,進而導致更多的社會不公?我們無從判斷。導致社會財富快速積聚的原因很多,從過去的石油、地產到今天的汽車、新能源,許多領域都創造過財富神話。在新事物還沒有野蠻生長的時候,對其負面作用做一些科學評估是必要的,但如果僅站在單一立場去分析,多數時候是得不出正確答案的。

當下,我們不必過度擔心人工智能的發展會在多大程度上擠占就業崗位,進而引發更多社會矛盾,而應為馬克思主義理論散發的耀眼光芒而歡欣鼓舞。隨著智慧工廠、智能生產以及全球物流網的搭建,一個新時代即將到來。為了解決機器擠占就業崗位的問題,一個可供選擇的路徑是減少單一勞動者的工作時間,從而讓更多的人有活干。這樣一來勞動者會有更多時間做自己感興趣的事,同時不耽誤生產,而完善的社保體系也能保障勞動者豐衣足食。等到那個時候,勞動恐怕真的是我們生活的第一需要了!

更多資訊請關注工業機器人頻道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