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機器人“駕馭者”不是多了 而是不夠“厲害”

時間:2017-09-18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在一個空曠的大廠房里,若干流水線操作臺整齊地排列著,旁邊幾乎看不到工人,其間,來回穿梭的是一臺搬運機器人

在一個空曠的大廠房里,若干流水線操作臺整齊地排列著,旁邊幾乎看不到工人,其間,來回穿梭的是一臺搬運機器人,它“眼力”極好,行進過程中遇到障礙物會立刻停止且繞行過去。

在諸如卷煙廠這樣的生產型企業里,上面的場景并不鮮見。

工業機器人不僅來了,而且來勢兇猛!自2013年以來,我國已連續5年成為全球工業機器人最大的消費國。數據顯示,近五年我國機器人產業規模基本保持20%以上增速,今年1~7月共生產工業機器人7.16萬臺,同比增長57%。

現在的問題是,我們該以怎樣的姿勢來迎接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

擁抱機器人時代你準備好了嗎?

9月8日,第二屆全國工業機器人技術應用技能大賽決賽在安徽蕪湖舉行。來自全國各地以及12家國有重要骨干企業選拔推薦的182名選手,為“誰才是最厲害的工業機器人‘駕馭者’”而同臺競技。

當場內選手正在緊張角逐的時候,場外的另一場“交鋒”同時進行。

在這場名為“2017技能人才與中國創造”的高峰論壇上,工業和信息化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教育部以及全國總工會有關部門負責人就中國制造業發展、技能人才培養、新時期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方面的宏觀政策等內容進行解讀,有關行業專家為制造領域人才培養工作建言獻策。同時,地方工業和信息化行業主管部門、職業院校與生產制造企業還就技能人才培養成果與經驗、推進產教深度融合等內容進行展示交流。

人類一直在創造新工具,探索怎樣把自己從重復繁忙的工作和生活中抽離出來。曾經的設想,現在正在一步步實現。無論任何一種先進的智能機器,都離不開人工操作,這是無法回避的現實。這也就預示著,“機器換人”時代的來臨,并非意味著工人已經不需要了。相反,新的時代對技能型工人的要求不僅沒有削弱反而是大大加強了。

對此,高峰論壇上專家的共識是:“機器換人”在一段時間內不會造成勞動力過剩;反之,人力資源市場上,機器人“駕馭者”現在正面臨很大的需求缺口。

根據今年年初教育部、人社部和工信部等三部委聯合印發的《制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其中對制造業十大重點領域人才需求做出的預測是,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領域預計到2020年人才總量將達到750萬人,缺口為300萬人;到2025年人才總量將達到900萬人,缺口為450萬人。

“我國機器人人才缺口占制造業十大重點領域人才缺口第三位,新的‘劉易斯拐點’已經出現。”全國總工會勞動和經濟工作部副巡視員姜文良在論壇上說,“新時期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迫在眉睫,只有把‘轉型’工作做好,才能為實施制造強國戰略提供重要支撐”。

你的能力與未來工業機器人“匹配”嗎?

未來的工業機器人是什么樣子?當前我們職工的普遍素質,能否適應未來工業機器人發展的需要?

這些問題在哈爾濱工業大學工業機器人研究所常務副所長李瑞峰看來,已經有了比較明晰的答案。

“現有的機器人難與人合作,傳統的工業機器人只是適合工業3.0。”李瑞峰認為,工業機器人未來的發展趨勢應該是“人機協作、智能化、網絡化和模塊化”。他所描述的未來工業機器人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對人類意圖的理解,以及基于傳感的自主學習與決策、離線編程及智能定位”。

通過對全國四大工業機器人產業集聚區域的調研,李瑞峰發現,雖然我國工業機器人產業呈現全球市場最大、市場應用領域廣闊,以及在各地方政府大力支持下企業熱度高的典型特征,但是整體上仍然有著“起點低、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

工業機器人在技術上的提升空間尚且如此,“掌控”工業機器人的人又會是怎樣的呢?

這屆全國工業機器人技術應用技能大賽,182名選手是經過層層選拔一路闖關過來的,因此說本次大賽上高手云集并不過分。事實上,與上一屆大賽相比,本次大賽參賽選手的綜合素質有了較大提高,尤其是在安裝及編程方面。

盡管如此,本次大賽上選手暴露的“能力與準備不足的問題”仍然十分明顯。

大賽實際操作部分有個環節是故障排除,這個環節與平時的工作環境十分接近,但選手的得分率僅為62.04%。在另一個要求更高的效率運行測試中,“9個物料放置位置準確性”和“設備運行效率及穩定性”這兩項比賽的得分率更是低至驚人的16.78%和12.28%。

大賽中暴露出的選手問題還有很多。譬如,部分選手在機械裝配環節沒看懂裝配圖,基準點選擇錯誤,導致尺寸不準確;部分選手在電氣接線上“不能做到精益求精,離工匠精神尚有距離”,更有一部分選手看不懂電氣原理圖。

“這些問題說明,機器人‘駕馭者’的技能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李瑞峰說。

到了該改變我們自身的時候了!

“我們說我們的‘智能時代’到來了,但與世界相比,我們已經慢了。”在高峰論壇上,北京新大陸教育科技有限公司高級總監魏尊表示,“日本提出了‘機器人革命’戰略,計劃至2020年實現市場規模翻番,擴大至12萬億日元,實現工廠機器人24小時連軸工作,到時候我國的勞動力優勢將蕩然無存!”

舊的動能尚未結束,新的動能尚未產生,如何實現新舊動能的接續轉換?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司副司長羅俊杰給出了解答:“‘中國制造2025’已將智能制造作為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學習歐美等國家的新戰略,借智能制造提升改造傳統產業,機器人站在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的風口。”

從流水線上單一的重復性勞動,到一人操作機器人完成整條生產線上的工作,“機器換人”時代無疑是對傳統產業工人提升自身就業技能的一種倒逼。現實中,產業工人的成長環境一方面是依靠職業院校,另一方面是依靠企業傳統學徒制。前者實操能力弱,缺乏創新能力和工匠精神;后者理論知識不全,工藝水平低。對此,機械工業教育發展中心主任陳曉明建議,“大學應用型技術人才培養應當與新型產業工人的成長對標,不斷打造復合型標準化人才”。

目前,我國智能制造的技能人才培養普遍面臨直接服務“中國制造2025”專業較少,師資數量和專業能力亟須增強,實訓教學標準、實訓設備缺乏的現狀。

庫卡機器人中國區教育行業經理孫晶認為,以前的技能人才培養以課堂為主——教師為主、教材為主、職業院校為主,學生畢業后發現學到的知識早已被淘汰,這在新型產業發展上尤為明顯。“職業院校在培養學生方面,必須緊跟產業要求,不斷進行專業結構優化,做到培養與市場無縫對接。”

“工業機器人的存在,是為了替代人力簡單繁復的勞動,如果企業生產一線機器人操作手只是重復每天簡單的機械操作,就造成了另外的一種人力浪費。”山東棟梁科技設備有限公司制造中心副總經理刁秀珍表示,“企業需要的不單單是會操作機器人的‘操手’,而是懂得機器自動化的人才。”

刁秀珍說,一名優秀的工業機器人“操作手”不僅要了解如何操作機器人,還要懂得機器人工作原理、如何裝配,后期維護和保養,以及不斷地創新創造,“只有具備了這些能力,才能真正地完成‘機器換人’,滿足市場需求。”

更多資訊請關注工業機器人頻道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