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新能源已經成為汽車業共識性的未來發展方向之一,在現實層面,“里程焦慮”仍然困擾著消費者們“用腳投票”的進程。
電動汽車續航里程的命門,掌握在電池手中。更強勁的電池,意味著汽車能夠更從容地到達更遠的地方。然而,全球最大的零部件供應商正在思考的問題是,一個全新的動力總成系統,能否發揮類似的作用?
近日,德國博世在蓋林根推出了一款名為“電橋(eAxle)”的新產品。該產品將汽車原本獨立的三個動力總成部件,即電機、逆變器和傳動部件整合為一個緊湊型單元,直接驅動車軸。按照博世的說法,電橋的運用,可以讓汽車動力總成系統在變高效的同時,降低使用成本。
博世集團董事會成員、汽車與智能交通技術業務部門主席RolfBulander稱,借助于這款電橋,該公司正在把一體化原則逐步應用于動力總成系統。這套動力總成系統可能預示著巨大的潛在市場。鑒于較高的系統靈活度,電橋可以安裝于市場上的諸多車型之上,包括(插電式)混合動力和純電動車,細分市場則可覆蓋緊湊型轎車、SUV,甚至是輕型商用車等。
“從未來的商業潛力而言,博世電橋或將成為市場主流。”Bulander接受記者采訪時表達了自己對于新產品的信心。
根據博世此前設立的目標,2020年,德國一級供應商將會成為全球電動交通市場的領導者。目前,全球已有超過50萬輛混合動力和純電動車配備了博世的汽車零部件。
基于該公司在電機、車軸驅動和電力電子領域多年積累的研發與制造經驗,剛剛問世的電動車動力總成系統電橋,有往幫助博世縮短實現目標的時間與距離。據測算,這套電橋可能促使博世完成數十億歐元規模的銷售業績。
“這就好比給電動車廠商,包括傳統汽車制造商提供一套‘初創型’系統。博世電橋能夠縮短整車廠寶貴的開發時間并顯著加快電動車的投放速度。”Bulander補充道。
針對不同汽車制造商的需求,博世可以提供定制化的動力總成解決方案,節省汽車制造商開發新部件或新系統的時間。
全新的電橋樣本已經經過歐洲市場汽車若干汽車制造商的測試,預計將在2019年投入量產。而在中國市場,該系統已經得到部分汽車制造商們的認可,預計將于2020年開啟量產。
在全球范圍內,博世寄望通過這一系統傳遞靈活且通用的制造理念。通過為汽車制造商提供定制化動力總成解決方案,讓自己的產品快速集成到各大整車廠的生產流程中去。
“無需大量的規格說明,僅需要提供幾項參數,博世就可以生產出定制化的電橋。”博世電動化交通業務部執行副總裁MathiasPilin告訴記者。
汽車制造商只需要確定所需的性能、扭矩和安裝空間,博世就能根據提供的參數對動力總成系統的其余部分進行技術優化。這樣一來,一套完整的定制化動力總成系統就能直接對接到汽車制造商的流水線上。
根據博世提供的數據,電橋的最小功率為50kW,最大功率可以達到300kW,從而滿足像SUV這樣的大型車輛的純電力驅動。
該系統的扭矩范圍在1000至6000Nm。如果系統裝配在混合動力和純電動車上,前后軸驅動均可實現。一個150kW的電動軸重量僅為90千克,遠小于目前正在使用獨立式動力總成配件的驅動系統總重量。
經歷重新設計的系統和被改進的電機與電子電力單元,這款電橋的一大特點在于有效平衡了峰值性能與持續性能間的關系。簡而言之,配備電橋后的汽車具備更好的加速性能、更長的高速狀態維持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