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掠過阿里量子隱形傳態實驗平臺上空(2016年12月9日攝)。新華社記者金立旺攝
記者4日從中國科學院獲悉,中國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干線"項目獲得評審專家組認可,評語稱"完成了預期的技術驗證和應用示范任務,同意通過技術驗收。"
這意味著,世界首條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線路已具備開通條件,中國在量子技術的實用化和產業化方面繼續走在世界前列。
"京滬干線"項目于2013年7月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批復立項。研發團隊經過近4年的攻關,突破了高速量子密鑰分發、高速高效率單光子探測、可信中繼傳輸和大規模量子網絡管控等系列工程化實現的關鍵技術。
2016年底"京滬干線"全線貫通,搭建了連接北京、濟南、合肥、上海的全長2000余千米的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線路,進行了大尺度量子保密通信技術試驗驗證,開展了遠程高清量子保密視頻會議系統和其他多媒體跨域互聯應用研究,完成了金融、政務領域的遠程或同城數據災備系統、金融機構數據采集系統等應用示范。
據介紹,全線貫通以來,"京滬干線"一直進行著各分系統的應用測試和720小時長時間穩定性測試。測試結果表明系統的各項技術性能指標均達到了設計要求,全線路密鑰率大于20kbps,可滿足用戶的密鑰分發業務需求。
"京滬干線"北京接入點還實現了與"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興隆地面站的連接,全線密鑰率大于5kbps,已形成星地一體的廣域量子通信網絡雛形,大大擴展了"京滬干線"應用能力。
專家指出,不久的將來,"京滬干線"將真正作為一條實用化和商用化的量子通信骨干網絡向金融、電力、廣電、政務等各行業開放,為廣大用戶提供量子層面的安全服務。(中新社記者張素)
量子衛星"墨子號"是我國自主研制的世界上首顆空間量子科學實驗衛星,于2016年8月16日發射升空,是中科院空間科學先導專項首批科學實驗衛星之一。在圓滿完成4個月的在軌測試任務后,正式交付用戶單位使用。
"量子追夢人"潘建偉:科研雄心在祖國"一飛沖天"
潘建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利用去年8月發射的全球首顆量子科研衛星"墨子號",潘建偉團隊近期連續實現"千里糾纏、星地傳密、隱形傳態"三個國際科研重大突破。他的"量子雄心",在祖國的創新熱土上,一飛沖天。
更多資訊請關注電子制造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