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汽車工業起步于50年代,經過60多年的發展,與國外汽車強國之間的距離不斷縮小,就產銷量來說,2016年已經是中國第八年蟬聯全球產銷量冠軍。汽車產業突飛猛進的背后,是汽車人才的與時俱進。如今的汽車人才較十年前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上都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理事長付于武認為:“汽車產銷多年世界第一的成績、汽車人才包括整車和零部件的人才在數量和質量的提高,是汽車發展十多年來“三個非常值得高興”的成果。
與時俱進的另一方面是隨著我國汽車產業的國際地位不斷攀升,正吸引越來越多的海外汽車精英回國發展,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中國汽車人亦通過“走出去”探知汽車發展的前沿技術,然后引入國內,把中國汽車打造成具有世界競爭力的民族品牌。
人才短板制約“汽車大國”向“汽車強國”轉變
從表面上看,汽車產業和汽車人才的發展欣欣向榮,但是因為汽車工業的基礎與國外存在差距,因此汽車人才的發展還存在諸多問題,這些問題也成為中國走向“汽車強國”的絆腳石。
中國汽車人才研究會分析認為,汽車產業人才數量雖然有大幅的增長,但是總量還偏小。近年來,我國汽車行業從業人員從1995年的195.3萬人,增長到2014年的350.5萬人,技術人員占比也從8.5%增長到13.6%,但汽車人才總體仍然缺乏,到2020年整個汽車行業人才缺口將達到100多萬,特別是新能源汽車領域、智能網聯汽車領域缺口更大。
其次,汽車產業人才結構趨向合理,但是需要進一步優化。隨著產業結構調整,汽車人才結構趨向合理,但是汽車零部件企業、整車企業的科技人才與研發人員相對比較集中,這說明我們國家汽車企業大多數屬于制造型企業,本質上反映了我國研發創新能力薄弱的情況。
再次,汽車企業越來越關注對研發人才的投入,但投入總量仍顯不足。汽車企業的研發經費支持從2007年到2014年,年增長率為14.5%,相應的在研發人才投入方面也有較大幅度的增長,但從整個行業來看,我國車企研發投入總量遠低于世界發達國家的水平。
另外,汽車行業人才培養平臺建設成效顯著,但有全球影響力的平臺不多。各大汽車院校、產業基地、企業均有相應的人才培養平臺,如清華大學汽車工程系、北京理工大學機械與車輛學院、同濟大學汽車學院、吉林大學汽車工程學院等,國家也設立有汽車安全與節能國家重點實驗室、汽車噪聲振動和安全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等五個國家重點實驗室,為企業產業的發展與人才培養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但總體來看,有全球影響力的人才不多,主要缺乏全球汽車行業的頂尖科學家和技術專家。
最后,汽車行業的研究成果大量涌現,但發明專利與國外相比差距較大。隨著人們對汽車行業研究的深入,大量的研究成果不斷地涌現。2014年我國汽車行業專利公開總量96482件,年增長15.4%。值得關注的是,這些專利中,國內申請人,申請專利占比有所下降。此外,從目前來看,國內專利結構有待改善,在發明專利方面,國內與國外的企業存在的差距較大,同時國內專利申請的質量也有待提高。
新形勢下的汽車人才發展
隨著中國經濟向新常態的轉變,對汽車產業帶來了革命性和顛覆性的挑戰。在第三次工業革命、德國工業4.0、李克強總理提出的“互聯網+”以及已經出臺的《中國制造2025》的推動下,汽車產業正呈現出電動化、輕量化、智能化、網絡化等新趨勢,汽車從一個機械類的產品,正面臨著向各種新技術和新工藝集合體轉型。在這樣一個劇烈的技術變革時期,汽車作為國民經濟中具有龍頭帶動性的、牽動力最大的支柱性產業,對相關的專業技術人才產生了旺盛而強烈的需求,汽車人才的發展也迎來了新的趨勢。
從總體來看:汽車人才發展更重質量,隨著汽車產業增長速度從高速增長向中高速增長轉變,汽車人才發展將從規模向效益轉變,更加注重業務水平和人才貢獻率;汽車人才結構面臨調整,培養方式將由計劃向市場轉變,市場引導和調節的功能將進一步增強;汽車人才重點轉向創新,在汽車產業發展動力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的背景下,汽車人才開發重點將由過去技術、制造人才向創新人才轉變,汽車研發人才數量將有一個大的增長。
另外隨著汽車產業“走出去”,汽車人才引進來和走出去也將成為更加開放的話題。
再者,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汽車產業也迎來巨大的變革,使汽車在產品、生產及商業模式等各個方面更智能化、更效率,將拓展汽車本身的屬性,塑造全新的汽車生態,這就需要具有互聯網思維的汽車人才。
中國汽車人才研究會執行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朱明榮指出,汽車產業已經進入轉型發展的變革期,核心是技術,關鍵是人才。而汽車人才也終將迎來轉型。
更多資訊請關注汽車制造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