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機器換人大潮的來襲確實讓一部分人面臨失業的風險,而由失業又衍生出另一個問題——如果未來機器人搶走了人類的工作,就意味著工作的人會變少,交稅的人自然也就少了。這絕對是個不得不關注的重大問題,畢竟稅收是支撐國家運轉的重要財政來源。對于該問題,蓋茨有自己的解決方案:讓那些搶走人類工作的機器人交稅。
就在去年5月,由歐洲議會法律事務委員會成員、歐洲議會議員瑪蒂·德爾沃編寫的一份歐洲議會報告草案,提出了針對機器人征稅的想法。報告強調,機器人可能加劇不平等現象,并以此提出或許需要“為了稅收和社會保障繳款的目的,讓企業就機器人和人工智能對自身經濟表現的貢獻程度和比例進行申報”。
事實上,除了比爾·蓋茨對此表示贊同,公眾是一面倒的反對。但理性分析來看,這未嘗不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對機器人適度征稅,即便是僅僅減緩采用這類破壞性技術的臨時稅,似乎是解決日益嚴重不平等現象的政策的天然組件。稅收收入可以投入工資保險,幫助那些被新技術取代的人們過渡到別的職業。
有消息稱,韓國正在這方面做嘗試,準備推出全球第一個“機器人稅”。據韓國媒體報道,韓國已在準備修改稅法,減少對機器人的稅收優惠;政府并不直接向機器人征收,但減少對機器人的稅收優惠,以增加機器人應用的成本,避免大量采用機器人而導致大量人群失業,新稅法預計在今年年底就會通過。
韓國政府的這一舉措,對于韓國機器人企業及希望利用機器人的企業來說,或許并不是一個好消息。要知道韓國是機器人強國,其工業機器人生產商已占全球5%左右的市場份額。從1990年之后的20年間,韓國工業機器人市場以超過12%的復合增長率快速擴張,總保有量增長了近10倍,也出現了韓國現代、Robostar、東部機器人、阿爾帕機器人、斗星機器人等知名企業。
總體上看,無論是機器、機器人還是人工智能技術都帶來了生產率的提高,創造出更多的社會財富。因此,平衡機器人與就業崗位之間矛盾的一種可行之道就是轉移支付。一方面,政府對處于前沿的自動化、智能化技術的創新和產業化給予支持;另一方面,從已經應用的自動化、智能化技術帶來的社會財富增加中,拿出一部分用于對失業職工的再就業培訓,使他們能夠分享技術創新和經濟發展的成果。
更多資訊請關注工業機器人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