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電子產品的心臟,芯片承擔著運算和存儲的功能,因此被譽為國家的“工業糧食”。然而,盡管我國已是制造大國,但芯片卻需要長期進口。國產芯片該如何擺脫“依賴癥”?自主創新是關鍵。
8月11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東芝公司已就出售其內存芯片子公司重啟與富士康的談判。這取消了一家日本政府牽頭的財團作為該子公司優先競購方的地位。該交易的價值可能達到200億美元。
從東芝計劃出售芯片業務至今,無論是外部因素還是內部原因,至今尚未敲定。東芝的謹慎考慮以及各大企業財團的爭相競購,都從一個方面透露出了芯片產業的重要地位。
的確作為電子產品的心臟,芯片承擔著運算和存儲的功能,因此被譽為國家的“工業糧食”。然而,盡管我國已是制造大國,但芯片卻需要長期進口。以手機為例,雖然國內手機廠商眾多,但目前大多數都需購買國外芯片廠商的產品,不僅增加了手機制造成本,在核心技術上也容易受制于人。
那么國產芯片該如何擺脫“依賴癥”?小米科技董事長雷軍表示,“芯片是整個手機行業的制高點,如果想在這個行業里成為一家偉大的公司,就必須在核心技術上有自主權。”顯然,國產芯片實現自主創新著實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事實上,國產芯片的成長歷程并不長。1999年,中關村高科技企業中星微電子啟動實施國家戰略項目“星光中國芯工程”,致力于數字多媒體芯片的開發、設計和產業化,自此開始改寫中國無“芯”的歷史,不僅突破了芯片設計15大核心技術,還將“中國芯”大規模打入國際市場,應用于蘋果、索尼、三星、惠普等國際知名品牌。
此后的十幾載,國產芯片幾經波折。在政策、資本的雙重驅動下,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發生近百起并購整合,包括中芯國際、紫光集團等龍頭企業已漸成規模。至2016年,我國集成電路制造領域投資規模實現了31.1%的增長。
隨著我國集成電路產業不斷的擴張,國產芯片的確獲得了諸多成績。但目前國內存儲芯片嚴重依賴進口的問題仍然存在。
試問沒有自主產權的的國產品牌能走多遠?我們不得而知。但有一點可以確定,長期依靠國外進口芯片,而國內只是在中低端領域游走,不只是會增加在芯片產業上的支出,也會降低消費者對“國產品牌”的信任,這是一種竭澤而漁的商業模式。
對此,全國人大代表、新華社廣東分社社長徐金鵬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建議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科技部等部委可以從三方面予以支持。
一是選擇一批有技術沉淀和研發能力的企業,以補貼或獎勵的方式推動加速市場化應用,如每使用一顆國產MCU,補貼3-5元。鑒于整個行業特點和強者愈強的趨勢,可通過補市場的方式檢驗企業的成長力,最終將政策資源主要集中在一兩家企業,促其做大做強做優。不僅可以在業內樹立榜樣,還可以以“一帶一”或“一帶多”的形式,帶動其他企業發展。
二是加大研發投入和補助力度,改變目前主要依靠和補助研究機構的做法,借鑒先進國家經驗,鼓勵科研機構與芯片企業合作研發,形成以企業為中心的大型技術和產業中心,相關研究經費允許企業主體單獨申請。
三是吸引高層才人才聚集。專業人才缺乏一直是困擾芯片產業乃至整個制造業的難題。為企業引進海外芯片領域領軍人才提供包括綠卡、研究團隊組建、啟動資金、住房等方面的支持。由于企業的靈活性,吸引人才到國內企業比到傳統的大學和科研院所更有吸引力,也有利于人才流動,形成人才競爭市場,避免巨資引進后卻無后續產出的情況。
更多資訊請關注電力電子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