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中芯國際就曾侵犯臺積電的邏輯制程專利,至于在內存技術上,專利既多且廣,美、日、韓等大廠都已累積數十年基礎,未來中國企業將面臨新一波專利訴訟。
從技術與產品來看,許多大陸公司因為無法取得授權,只能靠挖角日、韓及臺灣團隊,想辦法拼湊組合。以DRAM為例,目前代表性公司合肥長鑫,就從南韓SK海力士、日本爾必達及臺灣華亞科挖角,其中華亞科前資深副總劉大維也被延攬。
至于3DNANDFlash代表企業武漢新芯,已和紫光集團合組長江存儲,技術來源就是已并入賽普拉斯(Cypress)的飛索半導體(Spansion)。不過,雙方合作傳聞都還沒動靜,日前長江存儲還發布新聞稿澄清,表示從未發表過32層3DNANDFlash今年量產的消息,未來后續發展恐怕須再觀察。
根據ICInsights2月公布的報告,大陸半導體業倚賴挖角與模仿建立技術基礎,是冒著極大的專利侵權風險;過去中芯就曾侵犯臺積電的邏輯制程專利,至于在內存技術上,專利既多且廣,美、日、韓等大廠都已累積數十年基礎,未來大陸企業將面臨新一波專利訴訟。ICInsights也預期,大陸想在二五年達到半導體自給自足目標,難度相當大。
華中科技大學微電子學院執行院長鄒雪城說,大陸在半導體行業摸索多年,如今已找到較正確且成功的模式,在中國政府支持下,武漢已成為發展國家儲存器的重鎮,「這項任務既十分光榮,也十分艱巨,需要下定決心,爭一口氣。」
鄒雪城目前身兼武漢國家集成電路人才培養基地主任、武漢集成電路設計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十多年前,他曾代表武漢與國際半導體廠進行合作談判,也曾投票反對武漢新芯成立的必要性,原因是當時產業發展的環境與條件都不成熟,而且規模太小,還采取由中芯托管的方式,成功機會不高;不過,如今他認為環境、條件都成熟了,因此積極推動武漢參與國家240億美元存儲器的計劃。
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副校長郝躍表示,他多年來與臺灣半導體公司交流,對臺灣從業人員的敬業態度印象深刻,這也是大陸產業界可以好好學習的。郝躍也不諱言,大陸在大舉投入半導體建設的同時,也要注意人才不足的問題。郝躍早在2000年就投入氮化鉀(GaN)半導體材料的研究,在沒經費、沒基礎的情況下,自己做設備并成功開發產品,他帶領的團隊如今都是大陸半導體業的重要人才。
更多資訊請關注電力電子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