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AI機器人創造了自己的語言,并進行了神奇的對話!
看到這樣的新聞,驚悚得感覺自己就像生活在《終結者》一類的電影中,AI機器人真的發展出超級智能了嗎?
有意思的是,就在幾天前,Facebook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還和"鋼鐵俠"埃隆·馬斯克就"AI末日輪"隔空互懟,引發不少中美互聯網大佬參與爭論。
引發爭議后不久,Facebook就關閉了該AI機器人項目。但據Facebook研究員回應,關閉的原因并非"失控",而是無意義。
"兩個機器人為實驗性質,且并沒有發明新的語言,因為他們還是在用'i'、'balls'、'the'等英文單詞溝通,只是沒有了英語語法的這個激勵項,創造了一種新的表達方式而已。"
簡單來說,它們只是英語不太好。
"AI只是工具,離超級智能還很遠。"創新工場董事長李開復此前曾表示,"基于我投入AI領域的科研、開發、投資相關工作37年的經驗,"超級智能"、"滅絕人類"這類聳人聽聞的說法,根本沒有切實的工程基礎。"
但人們關于"AI超級智能"的擔憂卻讓人擔心。"過度擔憂可能導致大眾忽視AI正在帶來的巨大機遇,也會讓更多更緊迫的AI問題沒有得到關注,這只會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以下是文章全文。
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已經指日可待了。但是目前情感機器人的發展方向有點南轅北轍。
首先,讓我們明確一下人工智能的幾個要點:
人工智能擅長對目標明確的工作進行優化(但是不能創造,沒有感情)。
機械控制的發展速度較人工智能軟件的發展要緩慢得多。
傳感器雖然得到迅猛發展,但價格昂貴、體積偏大且太耗電。
鑒于以上原因,人形機器人將馬上進入千家萬戶的說法,簡直是無稽之談。當機器人在言談舉止各方面都與人類極其相似時,普通家庭用戶對機器人的"人類素質"的期望也會變得高不可攀。僅僅這種期望所帶來的失望就足以讓很多公司的"未來十年讓科幻小說成為現實"的展望受挫,更別提消費市場對價格的苛刻要求了。
機器人的開發要牢記實用性這一原則:機器人或能創造效益,或能節省成本,或能提高生產,或可以提供娛樂。依托現有技術制造的工業機器人將高效制造出其它機器人;商用機器人將會帶來更多經濟收益(例如替代保安、前臺和司機等職位);家用機器人將能發揮家用電器和玩具的功能--它們簡單易用且不具備任何"人性素質"。
這樣的機器人未必具備人類外形。工業機器人就是在黑暗廠房(例如富士康最先進的廠房)或者配備了智能升降機倉庫里(例如我們投資的開源機器人Dorabot)從事勞務的機器;商用機器人的形式和用途就更多樣了:它們也許就是一排攝像頭(例如曠視科技的產品),或者是一家自動商店(例如F5未來商店)。自動駕駛車將有車的外形--除了那種低速貨運、功能固定的運輸工具,例如機場鋪設的自動車道,或者從停車場到商店、主題公園的運輸設備(例如UISEE馭勢科技);消費機器人也許會像一個揚聲器(例如亞馬遜的Echo)、一臺電視機、一臺吸塵器(例如Roomba)、一個教學玩具(例如奇幻工房的DashBot)或者一臺用于家庭聯系的平板電腦(例如小魚在家)。
人形機器人的研發對人工智能科學家充滿了誘惑力,而對人形機器人的預測也順理成章地激發著科幻小說家們的創作靈感。但是我們和人工智能有著本質區別:我們會創造,AI只會在創造的基礎上優化;我們多愁善感,AI冷酷無情;我們具備常識判斷能力,而AI只會從特定領域的大數據獲得信息。一言以蔽之,人類所長正是AI所短,而AI所長也是人類所短。
展望未來,人類最前沿的領域將是創造及社交領域。因此,我們應該推動機器人向它們所擅長的領域發展,例如進行重復性工作、優化工作或者創造財富的實用性工作。而我們人類也應該做一些我們擅長的工作:創新、創造、社交溝通或者娛樂。
我一直倡導要開發一些實用性機器人,鼓勵人們進入服務行業。但我不支持制造"類人"機器人。這種機器人開發難度大,而且永遠無法滿足人們的期望,因此,這種機器人的勝算不大。我分析的正確與否暫且不論,但是有一點我們需要有清晰的認識,那就是,未來十年,AI將大規模地取代那些依靠人力的、重復性的、分析性的崗位。因此,我們要肩負起創造更多社會服務性崗位的職責,而不是空想或謀劃一個充斥著"不適用于人類"職位的社會。
更多資訊請關注工業機器人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