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智能制造已成新一輪工業革命的核心與全球制造業發展的重要方向。現在,智能制造持續成為世界制造業大國爭奪的焦點;技術創新應用加速,從多點突破邁向系統集成,智能制造標準體系的構建也日益成為制造業關注的重心。
回顧改革開放三十年來國內制造企業的轉型升級之路,應該說自動化、信息化建設得到了快速發展,但從全球市場競爭來看,仍然存在高端產能不足、中端產能過剩、低端產能競爭優勢減弱等問題,單純強調技術而忽視管理可能是其中的原因之一。因此,智能制造應以技術創新為基礎,以管理創新為核心。
7月30日在南開大學召開的“制造業的未來圖景——我們的挑戰與應對”國際研討會上,國家制造強國建設戰略咨詢委員會專家、中國工程院制造業研究室主任屈賢明做主旨發言,論述了中國智能制造的發展態勢。
中國制造業從2010年從規模已經處于世界第一,但是一直以來“大而不強”始終是中國制造業發展的嚴重阻礙,特別是在創新環節,創新能力薄弱,關鍵零部件、材料、工藝依賴國外;另外,產品的質量問題也比較突出,能源消耗、資源消耗和污染的排放比較嚴重等,為此,國家制定了《中國制造2025》行動綱領,并于2015年正式印發。
要從制造大國走向制造強國,必須要從根源著手,首要任務就要是要發展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制造,而智能制造恰恰是將在中國強國戰略中處于重要位置,2025年我國在通信設備、軌道交通裝備、發電輸變電裝備等領域有望成為世界第一,引領世界發展潮流。目前國家正通過《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智能制造和機器人工程、智能制造專項等方式,持續推動智能制造發展。
由于用工難、用工貴、招工難,目前長三角、珠三角等經濟發達地區對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改造產生了巨大的需求,提高產品質量和效益也要求采用新的技術、新的生產模式,而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是最有效的一個解決途徑。新一輪產業革命特別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以及與制造業的深度融合使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制造發展態勢勢不可擋。
近年來,為了應對全球性金融危機和經濟不景氣的挑戰以及新一輪工業革命帶來的機遇,西方發達國家紛紛提出了發展先進制造業的國家戰略。
在總結我國智能制造發展態勢之時,國家制造強國建設戰略咨詢委員會專家、中國工程院制造業研究室主任屈賢明認為是“頂層設計基本就緒、專項行動全面落實、試點示范初見成效、城市地區梯次展開。”中國已經渡過了智能制造的培育期,進入了成長發展期,在2025年后,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制造將進入應用階段。未來,中國的智能制造要強調國產化,也要有一個開放的態度。
隨著國內智能制造政策環境的優化,智能制造標準體系逐步完善,一些關鍵共性技術和核心裝備的突破,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與生產工藝、管理流程、裝備及產品等加速融合,也在推動我國智能制造的提速,致力于幫助國內企業以向智能制造為目標的方向轉型升級。
更多資訊請關注智能制造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