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中國制造”:歷史低谷還是爆發前夜

時間:2017-07-24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如何判斷“中國制造”的真實態勢——正處于歷史低谷還是爆發前夜?2017年下半年乃至未來更長的時間,中國制造業何去何從?記者日前分赴廣東、山東、江蘇等地采訪調研。

今年上半年,經濟下行壓力大,一些城市房價漲勢明顯,不少制造業企業融資難、負擔重,有人擔心中國經濟正在“脫實向虛”,制造業正處于歷史低谷。

與此同時,在全國多地,智能制造、共享經濟等新技術新模式亮點頻現,一些新的產業集群悄然崛起,不少高精尖產品的研發成功,使“中國制造”增加了“高端氣質”。

如何判斷“中國制造”的真實態勢——正處于歷史低谷還是爆發前夜?2017年下半年乃至未來更長的時間,中國制造業何去何從?記者日前分赴廣東、山東、江蘇等地采訪調研。

“脫實向虛”并未波及基本面

對智能手機制造企業龍旗電子(惠州)有限公司董事長葛振綱而言,盡管發展勢頭較好,但外部壓力并沒有減輕。對企業來說,賺錢需要創新,可創新首先需要錢。

“融資的要求越來越高,成本也在攀升,做實業想干出點名堂越來越難。”葛振綱說,和龍旗同期成立的兩家業內企業,一家已轉入房地產,另一家則結業出售,徹底脫離了實體領域,只有我們堅持了下來。

葛振綱的壓力并非個案。記者走訪發現,籌錢、掙錢,是上半年我國制造業面臨的兩大難題。

——融資難。與近年來火熱的房地產市場、部分金融領域投資的高回報相對應的,是民間投資不旺。虛擬經濟見效快,人們不愿意花大把錢在實業上。在去產能、去杠桿的背景下,銀行調整信貸政策,一些企業現金流的壓力陡增。

——收益難。一邊是能源、勞動力、物流、管理等綜合成本上升,一邊是產品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低、低水平重復建設多,制造業企業盈利能力較弱,運營壓力加大。

國家制造強國建設戰略咨詢委員會發布的《中國制造2025藍皮書(2017)》顯示,我國工業與房地產、金融業等之間存在的收入差距加大,一些資金抽離實體部門。據測算,目前工業行業平均利潤率在6%左右,銀行業營業利潤率是工業行業的7倍。

“脫實向虛”趨勢下,人們開始擔憂會由此引發多米諾骨牌效應。

在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看來,要充分認識到“脫實向虛”苗頭帶來的警醒,看到“中國制造”在產品質量、科技含量、清潔環保等方面與發達國家存在的差距以及轉型的急迫性。但他同時指出,也不要夸大問題和風險,唱衰制造業。

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顯示,上半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實際增長6.9%。制造業投資增長5.5%,比1至5月份加快0.4個百分點,增速回升。

辛國斌說,“脫實向虛”并沒有波及基本面,眾多制造業企業正在化成本壓力為轉型動力,沿著高端化、信息化、智能化、綠色化不斷創新。

“中國制造”向前沿領域出擊

記者調研發現,在環境倒逼之下,企業創新意識和積極性明顯加強,新技術新模式不斷涌現,逐步推動產業間、區域間推陳出新。

在今年3月舉行的一場國際經銷商大會上,美的集團空調事業部廣州智能工廠廠長汪小進以視頻連線的方式,向全球市場展現了最新“智能工廠”——100多臺機器人、機械臂有條不紊地完成銅管折彎、安放壓縮機、部件組裝等步驟。通過手機、平板電腦,管理者可對生產全部環節實時監督。

工信部規劃司副司長李北光說,將信息技術融入傳統制造業是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金鑰匙”,目前已在服裝、家電、裝備制造等多個領域大范圍實踐。

此外,“中國制造”也向前沿領域出擊:山東華星環保集團研發出低密度高強度石油壓裂支撐劑,打破國外企業在石油開采材料上的壟斷;中國移動和中興通訊聯合研發、部署的5G試驗基站實現了每秒2千兆以上的單終端下行峰值速率;用國產CPU的“神威·太湖之光”成為世界首臺運算速度超過每秒十億億次的超級計算機……

創新因子流動匯聚,打破傳統發展格局,一批新產業集群正在崛起。湖南株洲的“動力谷”、武漢的“光谷”、深圳的無人機……積極吸納、移植高端生產要素和先進分享技術,區域間產業承接更加平衡,制造業“新版圖”正浮出水面。

數據顯示,上半年,我國高技術產業和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13.1%和11.5%,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分別為12.2%和32.2%。制造業向中高端邁進。

“從中長期看,我國制造業正處在爆發前夜。雖然尚未實現總體躍遷,轉型升級的壓力依然很大,但向好趨勢逐步明朗。”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裝備工業研究所所長左世全說。

人物專訪

“中國制造”就缺“工匠精神”

格力董明珠:市場中“劣幣驅逐良幣”現象得到遏制

如何防止經濟“脫實向虛”?如何打造更為優化的營商環境?如何讓“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轉型升級?日前,記者獨家專訪了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

談現狀:

“劣幣驅逐良幣”得到遏制

記者:你認為中國制造業有哪些向好的趨勢和苗頭?

董明珠:“中國制造”首先在品質控制上取得了巨大突破。有段時間“中國制造”在世界上印象不佳,是一些不良企業粗制濫造、偷工減料造成的,甚至樣品跟成品不一致,影響了形象。現在市場中“劣幣驅逐良幣”現象已經得到了遏制,品牌意識、精品意識已經開始滲透到企業的骨髓里。這是第一個好的現象。

第二個好的現象是從跟隨走向引領。我們做制造業的,這些年感受最深的是,做跟隨型企業是沒有市場話語權的,只能拼成本拼價格,而現在我們開始培育一個市場,引領一個市場。從整個國家來看,越來越多的企業已經走上了同樣的道路。

我記得有個調查,10年前消費者最認可的中國制造產品是玩具、打火機、衣服等小商品,現在是家電、手機、航空航天設備和高鐵等。這說明什么,“中國制造”在不斷進步,不斷高端化。這種變化是日積月累的,卻又是顛覆性的。

談問題:

人才、誠信和技術是關鍵

記者:你認為“中國制造”面臨的問題是什么?

董明珠:首先,我覺得是人才培養。企業在轉型升級的過程當中,技術創新非常重要,而要想掌握核心技術,最關鍵的是人才。人才培養,不是單純的多付薪酬,更需要營造一個人才成長的環境。

第二個是企業家的誠信和責任。過去我們是出口大國,但不是出口強國,為什么?是因為大多數企業貼牌生產,逐利而行。什么叫企業家?不是你擁有一個企業就是企業家,真正的企業家是有情懷的,有社會責任感的,是能為社會發展帶來正能量的。

另外就是技術問題。以前中國沒有電飯煲的時候,我曾經去國外買過,因為它煮出來的米飯真的好吃,這讓我們看到了自己缺什么,所以我們下力氣自己開發電飯煲。對于國外先進技術,我并不反對購買,但是要堅持走自己的道路。

談創新:

不應該為政府補貼去創新

記者:創新是近年來“中國制造”提到最多的詞之一,你如何看待創新?

董明珠:我認為企業真正的創新要以消費者為導向,產品要以消費者的需求為標準來設計制造。

我們不應該為了政府補貼創新而去創新,而是要根據市場、用戶、服務對象的需求來做創新。你擁有獨有的技術,別人沒有,這就是你的創新。所以創新不是跟隨,而是突破,是對自我的挑戰。

記者:你怎么理解“互聯網+”?你曾說過“馬云離開我活不了,我離開了馬云照樣活”,為什么這么說?

董明珠:隨著信息科技的迅猛發展,互聯網對人們工作和生活的影響越來越深。格力在堅持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同時,也積極擁抱互聯網。我們制造的大數據、管理行政系統大數據、技術研發大數據都是依靠互聯網實現的。但互聯網只是一種工具,它離開我不行,我離開它,無非是辛苦一些了。如果沒有產品做支撐,一切都會歸零。

談未來:

智造和融合是兩個方向

記者:你覺得“中國制造”的未來方向是什么?

董明珠:“中國制造”有一個重要方向——智造,什么供應鏈協同、柔性化生產,都包括在里面,這是我國制造業由大變強的必由之路。

記者:那么這個進程中什么是最重要的?

董明珠:我想,“中國制造”的進步是需要有一些精神的。我們現在有些企業缺乏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甚至個別企業為了追求短期利益,用技術造假、專利侵權等手段欺騙消費者,這不僅影響到企業自身,也使行業形象和發展前景受損。“中國制造”可能什么都不缺,就缺“工匠精神”,只要一點一滴地把每一個細節、環節做好,累積起來就是大的飛躍。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