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一直在談論,人工智能的發展是否會取代人類,特別在職業上,哪些工作會被人工智能取而代之。但是不管你接不接受,以后一定是人工智能時代,眾多的職業也會被機器人所取代,大量的人也將會失業。“寫稿機器人”——在寫作這一似乎最不可能被機器人涉足的領域,變化正在發生。
機器人寫作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2015年11月6日,中國國家通訊社新華社正式推出機器人寫稿項目:“快筆小新”,目前供職于新華社體育部、經濟信息部和中國證券報,可以寫體育賽事中英文稿件和財經信息稿件。
日前,在第七屆傳媒發展論壇上發布的《傳媒藍皮書:中國傳媒產業發展報告(2016)》在預測中國傳媒產業未來整體格局時認為,在未來幾年,新聞寫作機器人將被國內各大新聞媒體機構普遍應用,機器人新聞報道在整個新聞報道中所占的比例將越來越大。
自媒體時代,人人都是媒體,可以把自己想說的、看到的、聽到的通過自媒體平臺在互聯網上傳播開來。而我們也可以通過自媒體平臺發布或著獲取我們想要的內容。
7月8日,由中國計算機學會主辦的“全球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峰會”上,寫稿機器人就成為了討論的主題。今日頭條的“小明”和南方都市報的“小南”成為了備受關注的對象。據了解,和今日頭條合作的“小明”已經可以寫出幾十字短訊、上千字的長篇報道,截止上月底,已經撰寫了5000多篇文章,并且閱讀量達到1800萬次。
再來看下面一組數字:蘋果財報發布數分鐘后,美聯社的機器人報道便已完成,他們還號稱每個季度可撰寫3000篇財經報道。《紐約時報》走得更快,其機器人編輯Blossomblot每天推送300篇文章,在財報季、運動比賽報道中寫稿已成慣例。如此速度和質量,確實讓人類記者望塵莫及。但真正嘗試使用機器人寫稿的媒體,尤其是在國內,還并不多。
目前,新聞寫作機器人主要應用于財經報道和體育報道領域,完成的報道也主要是那些標準化程度較高的消息、快訊等新聞題材,顯然人工智能在目前還沒有辦法取代人類的創造力和思辨能力。
事實上,在每個主打“機器寫稿”能力的平臺基本都擁有各自的技術團隊,但難度在于對數據的解讀和認知。類似的挑戰還在于,如何在體育方面寫出帶有個人感情色彩的文章,以及嘗試讓內容更加精彩。
機器人寫稿,跟傳統寫稿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也許機器人不那么字斟句酌,在文學價值上會打些折扣,但對于新聞報道而言,最重要的不是文學價值,而是時效性、與讀者的貼近性。
人工智能在數據的處理能力和處理速度上的優勢是傳統記者所無法比擬的,物聯網時代的海量傳感器可能使媒體面臨更多的大數據挖掘報道,這將使機器人新聞的優勢持續擴大。但是,機器人可以代替一些人工進行一些簡單的資訊類的新聞報道,而一些深度的內容仍需要人工來撰寫。
在當下諸多新興媒體崛起的時代,機器人寫作技術的引入,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傳統媒體新聞時效性不足的劣勢。新聞媒體的品牌打造,以及新聞產品的品質保障,最終還得依靠傳統新聞從業者通過個性化的勞動和藝術性的創作來支撐和實現。傳統新聞從業者應用其之長,補其之短,通過自身轉型,更好地實現“人機配合”,以在更為激烈的媒體競爭中立于不敗。
更多資訊請關注工業機器人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