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是研究、開發用于模擬、延伸和擴展人的智能的一門科學。人工智能這個詞首次提出是在六十多年前,由"人工智能之父"約翰·麥卡錫在1956年的達特矛斯會上提出,當時并未得到足夠關注。時間相隔六十多年后的今天,人工智能在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圖形處理等領域有了突破性進展,智能制造、安防、金融、智能駕駛、個人助理等領域成為體量巨大的應用市場。大數據、云計算支撐人工智能產業爆發,人工智能將成為下一輪技術變革的核心。
近十年來,谷歌、亞馬遜、蘋果等科技巨頭進入AI領域,人工智能逐步得到熱炒。與此同時,伴隨著AlphaGo與世界圍棋大師對弈,大眾對于人工智能有了一個更具象的觀感,這種認知度的提升也給人工智能帶來更多發展契機。除了智能機器人、無人駕駛汽車、智能家電等有具體產品的"實業",人工智能與大數據也給廣告營銷領域帶來了跨越式的變革,廣告營銷進入精準時代,帶動廣告行業實現真正的工作與思維雙變革。
并且,2016年可謂是中國的人工智能元年,2016年人工智能被正式列入國家戰略。去年7月,國務院印發的《"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中,人工智能被作為新一代信息技術中的一項列入規劃;今年兩會,人工智能首次進入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被列為需要加快培育壯大新興戰略產業,人工智能成為行業的風口。盡管中國的人工智能相對于國際上比較晚成熟,但自從去年的“十三五”人工智能成為了國家戰略首要產業,人工智能在短時間內已經上升到了國家層面,擁有前所未有的發展空間。據賽迪研究院預計,到2018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場規模將達到2697.3億元,增長率達到17%。除谷歌、微軟、蘋果、英特爾等國際巨頭,包括BAT三巨頭在內的國內科技公司也加快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布局。
人工智能在我國幾乎已經成為"逢會必談"的話題,人工智能的來臨,也給人類帶來了困擾,面臨這嚴重的失業率和不可預期的不確定性。近期,北京、天津、義烏等地快遞公司啟動機器人智能分揀系統,可減少70%的分揀人力;浙江一家噴霧器企業的自動化流水線上,20個大大小小的配件可自動組裝成噴頭,每分鐘能生產60多個,節省勞動力40至60人;人工智能正在代替金融行業的交易員,高盛位于紐約的股票現金交易部門曾經有600個交易員,如今只剩下兩個……勞動力被機器取代,是否意味著失業潮的到來?"技術的進步必然會讓職業結構產生變化。
在這市場的驅動下,針對人工智能的快速增長,著名物理學家霍金發表了:人工智能威脅論;人工智能將毀滅人類等等言論,有支持者也有反對者。從理性的角度來說,現階段,人工智能正迎來爆發式增長,人工智能未來發展有很多機遇和挑戰,毀滅人類或許可能,但從現今科技水平推斷,但是未免顯得遙遠。
隨著"機器學習"技術迅速發展,人工智能的成長正在加速。谷歌大腦團隊負責人杰夫·迪恩說,神經網絡學習模型是深度學習中最常應用的方法。在2011年,神經網絡識別豹子的圖片錯誤率為26%,人類是5%。到2016年,神經網絡就達到3%錯誤率。從嚴格的功利角度來看,人工智能這幾年的現有數據顯示,它對于人類的作用應該是利大于弊的,人工智能在發展中解放人類,并為科技帶來了方便,生活水平將會提高生活在人工智能的庇護下。那么直到2018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場規模將達到2697.3億元那是完全有可能的。
更多資訊請關注工業機器人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