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在2017年IMT-2020(5G)峰會上發布的《5G經濟社會影響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顯示,到2030年,預計5G直接創造的經濟增加值約3萬億元。
雖然從正式商用算起的10年間,5G將對幾乎所有經濟部門產生積極影響,但是,在這條5G通關之路上,我們還面臨重要關卡的挑戰。
如果以5G將在2020年開始商用算,10年間,5G將在商用當年就帶動約4840億元的直接產出和1.2萬億間接產出,到2030年,直接經濟產出將達到6.3萬億元,間接產出將達到10.6萬
《白皮書》發布后,業界普遍認為它所測算的經濟前景仍然保守,中科院聲學所教授侯自強表示,5G已經不單純是通信行業的事,是各行業各產業的大融合,怎樣算5G的經濟效益都不為過。
雖然未來3—5年,數千億的投入和數萬億的產出都將開始和5G直接相關,但國家發改委體改所主任史煒也表示:“5G將以創新和技術在中國形成新一輪的投資拉動,我們回避不了的話題是,5G時代如何讓信息技術與產業對接并滲透到各個產業的細節,使技術鏈向服務鏈做更細致的延伸,使投入產出的價值不再是制造業內部的價值循環,而是在產業鏈、在社會服務體系形成循環。”
從2013年我國成立IMT-2020(5G)推進組以來,5G的熱度只增不減,5G商用似乎箭在弦上。但事實上,5G仍在研發初期,真正的商用還面臨重重考驗。
正如IMT-2020(5G)推進組副主席王志勤所說,或許因為我國啟動5G標準研究時間較早,人們感覺5G已經持續數年時間,目前理應進入產品和應用階段。但我國5G還在研發初期,廠商提供的設備大多是試驗樣機。目前在懷柔進行的5G試驗,基本也處在初期技術性的研究研發階段,與外界所認為的5G商用近在咫尺仍有距離。
此前,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在接受科技日報采訪時曾強調,3G、4G我國牌照發放晚于歐美等國家,產業準備相對充分。在5G上,我國宣布商用進度將與全球保持同步,雖然我國從技術概念階段就積極參與,但全球統一的標準還未形成,真正標準化產品要等2018年下半年才會有可能出現,留給產業的時間卻已不多,產業界面臨巨大挑戰。
三星電子中國區副總裁、三星中國研究院院長張代君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對終端廠商來講,5G初期部署階段,不僅牽涉到在越來越薄的手機里更合理的利用空間和解決功耗等問題,未來的終端將呈現的多種形態,不同終端接入到網絡中對5G會有不同的需求,對手機差異化的設計是很大的挑戰。
“5G在設計之初就突破了傳統通信的框架,可以想你之所想,實現你之所不能,但能否找到一個好的商業模式還需要協同努力。”英特爾公司全球副總裁兼中國區總裁楊旭說,“5G未來的格局之大,需要產業合作伙伴共同開創,不能像4G時代一樣單打獨斗。”
更多資訊請關注工業以太網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