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兩則關于大飛機的消息令人振奮,一則是本月初C919大型客機在上海首飛成功,另一則是5月22日中俄國際商用飛機公司在上海成立,兩國將共同研制新一代遠程寬體飛機。
大飛機被稱譽為“工業之花”、“制造業的皇冠”,代表著一個國家綜合制造能力的層級與水平。造出自己的大飛機這一夢想,激勵著幾代中國航空航天人乃至制造業精英為之奮斗,并結出了碩果。然而,我國大飛機產業仍處起步階段,從人才儲備、技術水準、管理經驗、政策法規等方面與國際先進水平仍有較大差距,如何盡快迎頭趕上,并對我國制造業整體升級產生引領示范作用,需要不斷完善內外發展體制機制,其中最關鍵的,當是自主研發與引進消化吸收相結合。
首先,自主研發是產業存在的基礎。從我國發展大飛機產業的歷程可以看出,最先進、最核心的技術是買不來的,沒有自主研發,就無法有效地進行國際合作。我國自主研發的“運10”飛機于1980年首飛成功,使我國成為繼美、蘇、英、法之后,第五個能搞出100噸量級飛機的國家。最初,有人向美國麥道飛機制造公司的董事會建議與上海飛機制造廠一起組裝“MD90”飛機時,董事會態度很傲慢,他們說,中國人有什么能力,值得我們和他們合作?后來,“運10”試飛成功后,他們立即改變了主意,同意合作。再后來,“運10”的自主研發被停止,“MD90”也無疾而終。在研制C919過程中,國家設立了航空發動機等重大科技專項,有效地促進了自主知識產權與民族品牌的形成,加快了科技成果轉化,形成了產業集群與人才梯隊,而且取得了寶貴的經驗。
其次,國際化是產業發展的必由之路。一個產業要想走向國際前沿,閉門造車是不行的。從大飛機產業看,空客的成功是歐洲四國通過創新的公司組織體制取得的,他們借鑒法國用于生產葡萄酒的一種特殊的公司架構體制,聯合創建了空中客車公司。通過多國政府與企業二十多年的共同努力,終于打破美國在大型民機領域的壟斷。從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產業發展歷程看,紡織、家電、汽車等無一例外都走過了以市場換技術之路,逐步發展壯大,最后成為世界一流。據預計,2023-2045年,寬體客機的全球需求總量將超過7000架,其中10%的需求來自中國。充分利用國際飛機制造寡頭對中國市場的向往,利用它們之間的競爭關系,發揮我國制造業體系較為完備、高素質勞動力資源較為豐富的比較優勢,建立合作關系,加快研發速度,搶占產業制高點,也將是大飛機產業的必由之路。
第三,市場化是產業繁榮的根本保障。大飛機不僅是一個科技項目,從本質上講更是一個產業項目,是否成功,關鍵要經得起市場的檢驗。從目前我國飛機產業的投融資體制機制來看,可能比較欠缺的一點是對社會民間資本開放不足。可適當引入民資,走混合所有制之路,以提高企業決策效率和競爭力。再規劃建設若干個產業基地,形成產業鏈和產業集群。
以大飛機為引領,進一步推動中國制造轉型升級,既抓自發原生創新,抓自主品牌和關鍵核心技術,抓大型成套裝備和產品的國產化;也抓引進消化吸收集成再創新,并通過貫徹“一帶一路”國家戰略走出去、引進來。
更多資訊請關注機床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