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智能+”時代的到來,我國機器人產業發展邁入快車道,但同時人才缺口也成了產業發展的致命傷。按照目前中國機器人安裝量的增長速度,人才需求處于干渴狀態,甚至將會給我國智能化進程拖后腿。
近日,以“智能+時代,智勝未來”為主題的第四屆中國機器人峰會暨智能經濟人才峰會在浙江余姚舉行。海內外機器人專家、世界及中國500強企業負責人等1500多位代表出席峰會。與社會輿論的火熱不同,業內專家對機器人行業的發展有著更加冷靜的思考。
會議期間,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易建強表示,無論是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還是特種機器人的發展,在中國都出現了可喜的勢頭。目前中國形成了一支比較完整的、從事機器人研發和應用的隊伍,也形成了一條比較完整的機器人產業鏈。
但事實上,我國機器人產業還存在巨大的人才缺口。從企業的角度來看,“現在人才奇缺,而且使用一個人的代價越來越高,這是企業之痛。”朱世強教授說。而在去年,哈工大機器人研究所所長、“機器人爸爸”孫立寧也提到:“按照目前中國機器人安裝量的增長速度,人才需求早處于干渴狀態了。”
那么,我國機器人操作人員的缺口到底有多大呢?根據周明透露,這一缺口超過500萬人,如果不加快培養,就會給全國的智能化拖后腿。
目前,機器人相關人才主要有三種來源:一是引進工業機器人本體公司專業技術人員到企業實體教學培養相關人才;二是企業與專業職業培訓機構進行訂單式培養,在培訓機構進行理論和實操培訓后,送往機器人研發基地或機器人本體公司進行實習后定向向企業輸送人才;第三種是來自各大院校機電一體化技術、電氣自動化技術等專業的畢業生。但進入企業后需要通過專業培訓才能初步達到上崗要求,而且要經過一定的工作年限才能真正適應該類崗位的需求。
對此,工信部裝備工業司機械處處長王建宇表示,“雖然我們國產機器人存在一些問題,但實際上跟進口品牌擺在一起,從實驗室或者特定環境對比的話,這些問題本身不大。為什么在實際應用中我們的用戶反映出這樣的問題和那樣的問題,可能更多原因還是‘人’對國產的機器不習慣。”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近年國內機器人產業爆發性發展態勢,但高校、職校等培訓機構的課程設置仍然滯后,盡管一些機器人廠商提供相關培訓,卻存在品牌針對性過強,推廣力度不足、配套設施不足以及培訓網點有限等短板,難以達成系統的教學流程,尚不能與全國各地求學者的需要很好地契合,導致眾多有志投身機器人行業者求學無門。
因此,加強人才隊伍建設迫在眉睫,這不僅關乎中國智能化進程,也關系到全球機器人產業的發展。業內人士分析,面對人才短缺問題,企業和院校應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投入資金加大教育和實踐力度。而國產工業機器人,更需要解決好人才培養問題,做到真正的中國“智造”。
更多資訊請關注工業機器人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