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和科技部聯合印發的《汽車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提出,未來10年,我國將以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為搶占先機、趕超發展的突破口,建設汽車強國。
毋庸置疑,新能源汽車發展再迎良機。《規劃》明確,到2020年,關鍵技術要取得重大突破,培育形成若干家進入世界前十的新能源汽車企業;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骨干企業在全球的影響力和市場份額進一步提升。
具備形成全球創新引領的基礎
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自2009年起步,其發展可謂一日千里。
來自工信部的資料顯示,2012年前共推廣應用1.7萬輛,2013~2014年推廣應用10.1萬輛,2015年躍升至37.9萬輛,2016年生產51.7萬輛,連續兩年產銷量居世界第一,累計推廣超過100萬輛,占全球市場保有量50%以上,產業規模全球領先。
“經過近幾年的快速發展,我國新能源汽車的技術水平顯著提升,企業競爭能力大幅增強。”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司負責人表示。
數據為證。2016年底,動力電池單體能量密度達220瓦時/千克、價格1.5元/瓦時,較2012年的能量密度提高1.7倍、價格下降60%。
在此過程中,諸多企業嶄露頭角,成為行業發展的中堅力量。2016年,比亞迪、吉利、北汽等企業進入全球新能源乘用車銷量前十名;寧德時代、精進電動等電池電機企業成為全球知名供應商。
不容小覷的是,新能源汽車發展帶動上下游產業投資,貫通了基礎材料、關鍵零部件、制造裝備等產業鏈關鍵環節,建立了結構完整、安全可控的產業體系。“應該說,我國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取得積極進展,與國際先進水平基本同步,具備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形成全球創新引領的良好基礎。”上述負責人總結道。
推進新能源汽車研發和應用
根據《規劃》,下一步,我國將加快新能源汽車技術研發及產業化。重點圍繞動力電池與電池管理系統、電機驅動與電力電子總成、電動汽車智能化技術、燃料電池動力系統、插電/增程式混合動力系統和純電動力系統等6個創新鏈進行任務部署。
在實施動力電池升級方面,充分發揮動力電池創新中心和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等平臺作用,開展動力電池關鍵材料、單體電池、電池管理系統等技術聯合攻關,加快實現動力電池革命性突破。
同時,掌握驅動電機及控制系統、機電耦合裝置、增程式發動機等關鍵技術,支持動力電池、燃料電池全產業鏈技術攻關,大幅提升新能源汽車整車集成控制水平和正向開發能力。
此外,新能源汽車標準體系的完善也是《規劃》的一大任務。《規劃》強調,我國應提高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準入門檻,加強出廠安全性能檢測,強化新能源汽車生產監管,建立健全新能源汽車分類注冊登記、交通管理、稅收保險、車輛維修、二手車管理等政策體系,并逐步擴大燃料電池汽車試點示范范圍。
在此基礎上,《規劃》明確到2020年,新能源汽車年產銷達到200萬輛,動力電池單體比能量達到300瓦時/千克以上,力爭實現350瓦時/千克,系統比能量力爭達到260瓦時/千克、成本降至1元/瓦時以下。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占汽車產銷20%以上,動力電池系統比能量達到350瓦時/千克。
更多資訊請關注汽車制造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