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屢創新高。每年臨近畢業,都會有社會各界評價就業之難,“史上最難就業季”屢屢被突破。2013年全國高校畢業生699萬,2014年增加到727萬,比上年增加28萬;2015年高校畢業生749萬,比上年增加22萬;2016年高校畢業生756萬人,比上年增加17萬人;2017年高校畢業生人數創歷史新高,預計達795萬人,比上年有增加19萬人。專家分析,今年我國進入市場的新增勞動力大約有1500萬人,其中高校畢業生就達795萬人,加上化解產能過剩、農村勞動力轉移、經濟下行壓力等因素,在就業形勢基本面沒有變的情況下,穩中有憂,壓力依然很大。
然而有一個現象很值得關注,那就是伴隨著大學生就業難,卻出現全國上下的技工荒。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發布的2017年人才藍皮書《中國人才發展報告》顯示,我國高級技工缺口高達上千萬人,成為制造業轉型升級的一大瓶頸。記者在多地基層調研發現,“技工荒”的情形普遍存在。在四川,省人社廳統計顯示,全省技能人才總量680萬,其中高技能人才100余萬,現代制造業等領域高端領軍技能人才稀缺;在浙江,杭州市工商聯2016年針對全市建筑業、傳統制造業等上百家企業的調研顯示,有71.43%的企業反映中高級技術工人短缺,低技能勞動力過剩;在天津,據勞動力市場信息反饋,企業高級技術人才的供求比例已經達到1:10左右。
需要指出的是,“技工荒”是普遍現象。從南到北,從東到西,都在喊缺技工。即使是普通技能崗位,在許多地區也有很大缺口。在廣東省,像電工、鉗工、車工、焊接、制冷工等技術工人,在上世紀70年代末廣東也就幾千人,如今缺口已經達到四五十萬人,其中數控技術工的缺口超過10萬人。上海平均每位高級技工有7.33個崗位可供選擇,普通技工月薪3000元—6000元,高級技工月薪則達一兩萬元。未來上海年均高級技工的需求約2萬人,大部分集中在工藝設計、機械加工、電器設備、光機電一體化等生產附加值高的產業。
遼寧以裝備制造業聞名全國,曾涌現出孟泰、王崇倫、張成哲、尉鳳英等知名全國勞模,是職業技能人才成長的沃土。但具有矛盾意義的是裝備制造業大省卻缺乏裝備制造業技術人才。技術工人缺乏導致目前遼寧制造業創新能力不強、研發能力差,勞動效率、管理水平程度較低,制約了裝備制造業的升級轉型。目前中、高級技工嚴重缺乏已成為遼寧制造業發展的瓶頸。
“大學生過?!迸c“技工嚴重缺乏”,可謂是冰火兩重天,兩者反差巨大。在好多省份,企業最糾結最無奈的一件事,就是招工難,招技工更難。甚至東南沿海一些地區,一個農民工回家帶回一個工人,獎勵500—1000元。為化解“技工荒”,不少地方和企業以重獎和高薪的方式吸引和激勵技工人才。但即便如此,也很難招到高技能人才。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產業結構的升級,各行各業對技術工人的要求越來越高,需求量也越來越大。與此相對應的是,我國高技能人才總量不足、結構不合理的現狀已經無法適應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要求。據統計,在日本,整個產業工人隊伍中高級技工占比40%,德國達到50%,而我國這一比例僅為5%左右,全國高級技工缺口近1000萬人。而不少高級藍領卻外出“打洋工”,中國技工在許多國家“走俏”。由于產業工人整體素質和技能水平不高,目前我國科技成果的轉化率以及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均不甚理想,與發達國家相差較大。
縱觀世界工業發展史,凡工業強國都是技師技工的大國。我國要實現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華麗轉身,建設高素質產業工人隊伍、打造更多“大國工匠”是當務之急。
為什么技工如此短缺?我認為技術教育結構失衡是深層的原因。
一是職業技術教育嚴重滯后。2016年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奔馳首席技師趙郁提交了兩個建議案,分別為《關于重視職業教育和技能人才培養的建議》、《關于拓展職業技能培訓實施技能就業工程的建議》。趙郁現任北京奔馳汽車有限公司汽車裝調工首席技師,是真正來自生產一線的技術骨干。在此前三年中,他先后提交過《關于借鑒發達國家校企合作模式,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的建議》、《關于改進職業教育,加強技能人才培養的建議》以及《關于職業教育發展有關問題的建議》,引起各方關注和討論。趙郁說:“我一直工作在現代制造業的第一線,不僅有過到德國研修學習的機會,還曾隨人社部的代表團到加拿大實地考察職業教育的發展情況,深刻感受到我們職業教育發展的滯后,導致技能人才隊伍的現狀已經制約了我國向制造強國邁進的步伐。”
二是社會對職業技術教育的偏見。重視普通教育,忽視職業教育基本上是全社會的普遍價值觀。大多數學生的家長,都會選擇在孩子初中畢業時上高中,即使選擇再差的高中也不上職高。學生大學、大專畢業時,即使待業也不愿意到工廠就業。社會輿論幾乎一邊倒“輕工”,忽視對技術工人地位和作用的應有宣傳,片面追求高學歷,不愿當工人,導致技工學校生源短缺。年輕人由于工人的社會地位和收入狀況等原因,心情浮躁,不愿當工人,不愿意積極主動學技術。
三是從社會教育的角度看,普通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發展不協調,中等職教發展大大慢于普通高中的發展,職、普比例失衡,差距太大。大多數職業學校在專業的設置上,主要面向的是社會服務業,比如文秘、財會、旅游、商務、外語等,專門為制造業培養一線技工的職業學校則少之又少。面對需求旺盛的技工人員,技校生源卻嚴重不足。在社會上,也缺乏技能提升的培訓機構,工人進修學習的機會和渠道很少,想技提升能也困難。
此外,企業也缺乏激勵機制,有的企業多年不進行職稱評定,工資和技能水平不掛鉤,職工的貢獻和個人收入不掛鉤,導致學技能的氣氛不濃,企業技術工人隊伍不穩定。這也是技術工人缺失的重要原因。
當然,根本上是人才觀的傾斜。一方面是唯學歷、唯職稱的狹隘人才觀,重文憑、輕技能的觀念普遍存在,如果一個學生拿著一張職校的畢業證書,在企業能夠找到工作,但要進國企、進事業單位、考公務員,根本不可能。社會上普遍的“學歷歧視”、“文憑歧視”,妨礙了人才資源的充分開發利用。另一方面是人才認定標準凝固、僵化,長期以來,高級的技術工人、熟練的勞動者不被視作人才,或被視為邊緣化人才。
為了更多地培養適應產業轉型升級要求的高技能人才,遼寧省啟動技能大師工作室(站),力爭到2020年形成覆蓋全省重點行業和特色行業的技能傳遞與推廣網絡。為了扶持工作站,政府一次性給予每個省級技能大師工作站10萬元資金支持,為每個獲批的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配套支持資金10萬元,用于培訓用品購置、技術交流與推廣費用等。在政策的推動下,沈陽鼓風機集團的徐強、遼寧豐田金杯技師學院的崔立剛、瓦房店軸承集團有限公司的仲雙宏等分別創建了裝備制造、機械加工、信息技術等多個行業的技能大師工作室。目前,遼寧已創建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20個、省級技能大師工作站60家。工作室網羅了大批各領域的技術“?!比?,有中華技能大獎獲得者,有全國技術能手,有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省政府特殊津貼的高級技師,他們在企業生產、技術攻關、發明創新、科技成果轉化、傳藝帶徒等方面發揮所長。
同時,加快技工學校改革,進一步確立培訓為就業服務的思想,引導技工學校面向勞動力市場,承擔再就業培訓任務。加強“校企合作”,培育新的職教模式,學校與企業簽訂培養協議,采用“訂單培養”方法,為企業定制專門領域的“藍領”技工,培養更多實踐型人才。
更主要的,全社會要轉變人才觀念,從頂層上設計人才培養與評價戰略,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讓職業教育學生一技在手,就業有前景,升學有前途;重視和尊重技術技能型勞動者,建立起從升學到就業,從薪酬保證到權利保護的完善體系,讓技術技能型勞動者也有可靠的社會保障和穩定的成長空間;改變唯文憑唯學校選人用人的風氣,真正不唯學歷唯能力,讓職教生有更多的選擇機會。環境改變了,觀念轉變了,這樣職業教育才能真正迎來春天。要打破工人成才成名成家的桎梏和壁壘,給予那些有突出貢獻的技工應有的社會地位,讓技術工人真正成為企業的“香餑餑”,激勵一線員工的自豪感、榮譽感和責任感,為中國制造走向世界作出貢獻。
更多資訊請關注機床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