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14日至15日,“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隆重舉行。高峰論壇期間及前夕,各國政府、地方、企業等達成一系列合作共識,形成高峰論壇成果清單,共計76大項、270多項具體成果。
“一帶一路”不僅是政治上的合作,還涉及經濟、文化等領域的國際互融互通,那么借助這一國家級頂層戰略,中國的制造業又將會發生哪些變化、贏得怎樣的發展契機呢?
制造業“走出去”步伐加快
乘著政策的東風,中國制造“走出國門”的步伐將進一步提速。
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辛國斌在介紹工信部推動“一帶一路”建設相關工作時指出:一是加強了政策溝通,主動對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工業通信業發展戰略,開展政策交流,推動行業標準體系互認,發掘合作潛力。二是健全服務體系,與發改委、商務部等建立完善跨部門工作機制,與國家開發銀行、進出口銀行等金融機構建立合作機制,強化與重點行業協會、研究機構的聯系溝通。三是協調引導產業互利合作,積極搭建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對接平臺。利用雙邊、多邊合作機制,組織行業協會、企業赴境外交流對接,深化與沿線國家產業合作。四是推進工業園區合作建設,推進了中老、中蒙跨境合作區建設,推進了中白工業園、印尼青山工業園、中塔工業園等境外產業合作園區建設。五是加快信息通信互聯互通。
辛國斌表示,下一步,工信部將進一步加強分類指導,提高服務水平,完善保障體系,積極拓展產業發展新空間,推進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深化產業合作,實現共贏發展。
辛國斌指出,我國裝備制造業“走出去”成效比較顯著,高鐵、電力裝備、工程機械、電子信息制造業,以及船舶等都已經成為中國制造的“新名片”。軌道交通系列產品成功進入了國際市場,繼雅萬高鐵之后,中老高鐵全面開工建設。電力裝備技術水平國際領先,海外首臺“華龍一號”項目建設進展順利,同時,成功參與建設了英國欣克利角C核電站的項目。工程機械、船舶等高端產品在全球得到了廣泛應用。
“一帶一路”給交通帶來便利,這意味著,未來我們坐著高鐵游覽歐洲,飽覽美景,將不再是夢!
工業制造再升級
“互聯網+”近年來成產業發展熱點,中國制造業正處于轉型升級當中,而“一帶一路”戰略的順利實施也為中國的制造業智能化轉型提供了有利的推動。作為此次高峰論壇的東道主,中國一直以來都在積極推動中國制造和供給側改革,工業制造業全面圍繞著“互聯網+工業”、“互聯網+制造”的方向行進,推動“中國制造2025”的健康發展。
作為工業制造業最重要的一環,化工行業近年來致力于對新技術和新材料的研發,由于我國新材料市場的需求逐年增加,未來或將誕生千億級別的市場。而隨著各路資本紛紛涌入這個行業,新材料產業的熱度增加,投資機構看好新材料的發展前景,從而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新熱點。同時受益于“脫虛轉實”的影響,以及在國家眾多利好政策的推動下,漸漸成為資本市場青睞的新標的。
目前,在我國,高分子新材料行業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長,行業發展處于最好的機遇期。根據中國塑料加工工業協會的統計數據顯示,2004-2015年,我國塑料總產量從1791萬噸上升至7717.2萬噸,與此同時,改性化率也逐年提高。2004年,我國塑料改性化率僅為8%,到2016年,我國塑料改性化率基本維持在19%。可見行業產值逐年提高,市場需求也保持穩定快速的增長。
企業合作有更多機遇
毋庸置疑,“一帶一路”建設將促進中國制造業企業與國外企業展開合作,實現互利共贏。
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即將召開期間,ABB集團高級副總裁、ABB(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顧純元博士受邀參加了由瑞士駐華大使館主辦的“中瑞商務合作和一帶一路在行動”高層論壇,與參會嘉賓共同探討“一帶一路”下中瑞兩國的合作前景。
“中瑞商務合作和一帶一路在行動”高層論壇現場
作為一家總部位于瑞士的跨國企業,ABB緊隨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步伐,已經參與了70多個國家EPC項目的建設。依托遍布全球100多個國家的業務布局以及豐富的海外項目管理經驗,僅在2016年,ABB就為400余家中國企業提供了咨詢、設計、工程、制造和服務,并幫助他們解決了不同國家和地區設計標準和行業規范差異化等問題,助其降低項目成本和工程風險。
中瑞兩國擁有悠久的合作歷史。瑞士是最早承認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的歐洲國家之一,也是首個與中國建立創新戰略伙伴關系的國家。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于2013年提出的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為中瑞關系發展提供了一個開放和高效的合作平臺,同時也為兩國企業帶來新機遇。
ABB集團高級副總裁、ABB(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顧純元博士表示:“在當前國際形勢復雜多變、不確定因素增加的背景下,‘一帶一路’倡議為世界經濟復蘇注入了新活力。電力、工業、交通和基礎設施的改善將提高全球的“互聯互通”,同時也為中外企業的合作發展帶來新機遇。”
“一帶一路”給中國制造業帶來的好處絕不止這些,其給制造業所創造的機遇是巨大的、持續性的。相信在“一帶一路”戰略的引領下,中國的制造業也將創造出更多輝煌!
更多資訊請關注軌道交通頻道
(本文由中國傳動網整理發布,部分資料來源于財經網、中國工業報、人工日報、AB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