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機器人比賽寫詩、傳統文學作家可能消失……在“中國江蘇·揚子江作家周”近日舉辦的“中國當代文學·南京論壇”上,多位作家、評論家、學者以“創新:新媒體時代的文學抉擇”為主題,探討傳統文學如何直面新媒體時代帶來的種種變化。
【困惑】機器人寫詩,是災難還是福音?
“我來南京之前接到電視臺的一個電話,邀請我擔任機器人詩歌寫作比賽的評委,我謝絕了。這個時代發展太快了,我們剛剛有機器人跟世界高手下圍棋的對弈,沒幾個月就變成詩人和機器人的比拼了。”廈門城市學院人文與藝術系教授陳仲義感嘆說,也許再過幾年,就有人組織研發隊伍,做出非常高智能的寫詩機器人,免費提供給全國所有用戶,“隨便按一個按紐,一首詩就出來了。這樣的新媒體帶著濃厚的狂歡和游戲性進入我們的世界,是一場災難,還是一場福音?”
陳仲義的困惑,也是文學界很多人都在思考的問題。
華東師范大學教授楊揚認為,將來有可能會建構一種新的文學認同。“這種認同既不是現在這樣所謂網絡新媒體上的一種流行的文體,也不同于我們原有的書面寫作。”楊揚從文學史的角度分析,詩歌、小說、詞、元曲,實際上都有一兩百年的周期,然后會發生一些變化,“20世紀初,當文學期刊出現的時候,最早的一批作家,包括最早的一批文體,實際上是在期刊與傳統文學交匯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一種新的寫作方式和新的評價方式。同樣的道理,在21世紀的文學演變、演化過程中,也將形成一種新的文體以及新的寫作方式。”
【爭議】文學不會死,但傳統文學作者將消亡?
新媒體、新技術發展迅猛,杭州師范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王侃拋出了一個觀點:“我認為文學是不會死的,但傳統文學作者要消亡。我想強調一點,我們這些人可能是傳統文學、傳統作家最后一代見證人。”
作家方方表示反對:“你忽略了一點,你是覺得作家是為讀者寫的,忽略了文學是一種個人表達。讀者讀不讀、有多少人讀,對于一個寫作者來說是無所謂的。這是我自己想表達的。”
作家格非引用司馬遷的例子來佐證:“個人文學創作還會存在下去。司馬遷知道自己生前不會出版自己的作品,但仍然堅持創作,相信這個作品會在將來的某一天流傳。我們現在不能判斷,也不能提前知道將來文學到底是什么樣的,但我相信文學創作會以某種方式存在。所謂獨到的見解,必將通過一個特殊的方式來進行。”
【建議】從傳統文化中尋找資源
新媒體對文學的影響是多方面而又深刻的。文學如何適應調整,從長遠來說是一個很值得關注的話題。許多名家對此給出了自己的建議。
作家遲子建直言“不要被新媒體嚇住”,“說白了,這不就是一種形式嗎?不就是一種載體嗎?就像一個人談戀愛,你是要找一個范冰冰的模型回家,還是像李晨一樣擁抱一個范冰冰回家呢?我們肯定要擁抱的是文學,是一個活生生的人,是真實的一個軀體。”遲子建說,作家自身肯定需要突圍和改變,“我們肯定是有問題的,包括我自己寫了30多年,肯定面臨著藝術或者生活上的一些匱乏。但我覺得不要緊,要緊的是我們關注了。文學有自身的規律,包括歷史的進程,不要急、不要怕。”
“我們到底是去迎合,或者說適應這個時代的潮流,還是保持一種自己的堅持和擔當,逆這個時代潮流而行,凸顯出文學自身的價值和它的意義。這方面我個人覺得,確實是非常值得思考的問題。”暨南大學中文系教授賀仲明說,在如今這種高速的信息化時代,社會大眾思想情感逐漸在平面化,并逐漸走向膚淺化,他建議,文學需要從中國的傳統文學或者文化中去尋找資源,“現在很多社會大眾,特別是年輕人,他們對于中國傳統歷史的興趣在增強,更主要是為了去尋找一種心靈的歸屬感,我覺得文學也能夠從中尋找到內在的關聯。”
更多資訊請關注工業機器人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