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未來汽車,我們第一個能聯想到的就是具備高度自動駕駛功能的交通工具。但自動駕駛的實現其最核心的部分是背后復雜的軟件算法,這套算法我們可以稱之為AI。AI的應用讓我們的汽車在感知,駕駛決策以及人機交互上發生了很大變化。
然而對于以硬件技術為主的傳統整車廠們來說,雖然自動駕駛是未來行業的發展趨勢,但它的研發對軟件層面的開發要求更高,并且需要耗費大量精力,同時相應的法律法規和配套設施都還不夠成熟。所以在現階段,自動駕駛并不是他們的主要目標,找到適合的供應商支持才是目前應對未來最好的解決辦法。
因此,對于汽車供應商們來說,在自動駕駛的實現過程中,必須要以積極的姿態更早的打通各個環節。他們往往需要具備很強的整合能力,把自動駕駛中互相獨立的模塊,例如高精度地圖、傳感器、SoC以及最終的算法進行更好的融合,打包成一套完整的自動駕駛解決方案提供給整車制造商們。那么問題來了,博世作為全球最大的一級供應商,在扮演這個整合角色的過程中,究竟提出了怎樣的解決辦法呢?
來自于博世底盤控制系統中國區駕駛員輔助系統業務部的蔡旌博士在演講中給了我們答案。
首先,他們認為,自動駕駛的落地可以分為兩種市場環境,一種是由傳統整車廠和部分新造車企業組成的既有市場,他們在原有的造車技術和成型產品上進行改進和進化,博世將其稱之為藍色市場;而另外一種則是由新興互聯網企業以及共享出行供應商參與的新興市場,他們推翻原有技術和傳統模式生產出新產品創造出新形態,博世稱之為綠色市場。
但博世也清楚的知道無論是哪個市場,其最終目的都是將自動駕駛帶到普通大眾的生活中來。所以,他們堅信自動駕駛是未來的移動出行方式,并且近年來國內政策也一直在推動它的實現。政府除了制定在2025年建立本土自動駕駛的目標之外,還批準建設了更多的自動駕駛試驗區,同時,路測相關的法律法規也在積極討論制定當中。
這些措施,都讓自動駕駛的研發測試和落地快速的在中國發展演變。而對于博世來說,想要搶占先機,在中國自動駕駛領域站穩腳跟,就必須先解決好本土化的問題。但本土化牽扯的核心又是什么呢?我們還是得從技術的角度上來看。
自動駕駛的核心技術主要集中在感知、駕駛決策以及執行幾個方面。但是以往經常提到的車身上的傳感器、執行層面上的車輛動態控制,其實都是放之四海皆準的硬件標準或是軟件算法,特定條件下需要針對駕駛習慣提供優化的適應國內情況的功能。而在高精度地圖這一塊兒,由于其需要具備情景分析、路徑規劃、決策以及車輛高精定位的功能,這使之對于自動駕駛過程影響很大,他們的實現必須深度結合國內的實際道路情況,因此對于本地化的需求非常高。
但生成高精度地圖不僅需要底層地圖數據,同時也需要地圖采集車為底層地圖添加更多精準的路面標識等。但我國在地圖測繪上有很嚴格的要求,這使其本土化難度很大,同時高精度采集車通常價格昂貴數量有限采集效率很低,因此這項技術的推進需要漫長的時間。
實際上,博世一直以來缺乏的是底層地圖數據,但擁有非常多搭載其攝像頭及毫米波雷達等硬件設備的車輛,可以變相作為地圖數據采集車使用,而國內地圖廠商則恰好相反。于是,博世在這項技術的本土化上選擇了和國內的地圖廠商高德、百度以及四維圖新進行合作,「眾包」高精度地圖,彌補雙方的短板。他們將其稱之為BRS(BoschRoadSignature)。
它的工作過程可以概括為博世通過搭載自己硬件的車輛收集道路數據,之后將這些道路特征信息與地圖合作商的底層地圖相結合,最終生成具備博世道路特征的高精度地圖數據可被其他車輛所用。但目前BRS只支持在新出廠的車輛上植入。
在最后必須要說明的是,自動駕駛是否能在一個國家真正的推行來開,除了需要各個技術之間完美配合之外,最重要的是需要本土化驗證。而蔡旌博士也指出博世現在正在將現有技術盡可能與中國的駕駛習慣和道路情況相結合,打造適應中國的自動駕駛整套解決方案。
更多資訊請關注自動化軟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