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智能化浪潮洶涌 中小企業面臨生存困境

時間:2017-04-25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智能制造是大勢所趨,中小企業也借勢轉型升級,但相比于大型企業,中小企業面臨更大的試驗成本和風險,稍有不慎就會落入“轉型找死”的境地。

眾所周知,智能制造是兩化融合的主攻方向,是“中國制造2025”的重要抓手,近年來備受國家關注,智能制造是大勢所趨,中小企業也借勢轉型升級,但相比于大型企業,中小企業面臨更大的試驗成本和風險,稍有不慎就會落入“轉型找死”的境地。

當下,中小企業智能化轉型的動機呈現兩級分化的趨勢,部分企業受制于采購商產品質量追溯的指標,不得不轉,部分企業致力于提高效益擴大市場的目標,因利而轉,但無論怎樣,企業都要思考以下幾個層面的困難。

一、技術困難

中小企業普遍信息化、自動化基礎較為薄弱,而現階段提供智能制造轉型服務的多為軟件或硬件服務商,轉型升級的方案亦多圍繞最新產品與企業的業務融合為主,在此過程中企業多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很少進行針對內需自上而下的全局規劃,就像一個剛會行走的兒童,在大腦未成熟前,直接越過奔跑的階段被送上自行車,可想而知,翻車的風險如影隨形,破題之道在于腦而非工具。

二、資金困難

中小企業的融資難度遠高于大型企業,而智能化轉型作為一項系統工程,在難以利用資金杠桿和借助專項扶持的基礎上,純靠企業自身的資本投入幾乎難以為繼,而中小企業家又普遍缺乏資本運作的想法和意識,這便是信息化、自動化浪潮之后,多數企業依然原地踏步的主因。反觀資本一方,在發展前景受限、抵押物資匱乏的情況下,也很難找到資本進駐的可能,久而久之兩者便形成了惡性循環,打破平衡在于培育并放大核心競爭能力,而非一味地抱殘守缺。

以某汽車配套廠商為例,在智能化轉型升級時過于偏重硬件設備的采購及軟件環境的配置,豈知在基礎設施陸續到位后,企業并未獲得如期的產能、效益及質量的提升,反倒因流動資金大量占用錯過了部分產品市場拓展的窗口期,分析其核心原因在于企業在其管理流程并未厘清,生產工藝并未穩定,人員組織并未齊備的情況下,樂觀的認為“自動化+信息化”就是改造的全部,直接套用標桿工廠成熟的轉型案例為己用,忽視了自身基礎條件的影響,忽視了全局規劃的重要性,造成了最終嚴重的水土不服,好心辦了壞事。

三、人員困難

中小企業因歷史發展原因,多位于2-4線城市或1線城市的郊區,管理偏向粗放式,人員多以低技術難度的熟練工種居多,在中國人口紅利喪失的今天,企業迫切需要智能化轉型解決招工難的問題,但殊不知人員缺口并未消失,而是晉升為人才的缺口,智能化的企業需要管理、技術等多方面人才的密切配合才能順利運轉,并非一套軟/硬件包打天下,可行之解在于內訓而非外招。

如何解決技術、人員、資金等方面多重風險,是中小企業在智能化轉型過程中的必答題而非可選題,迫切的需求切忌盲目的追尋。

更多資訊請關注工業機器人頻道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