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田汽車作為傳統車企的強者,在電動車和無人駕駛領域被扇了兩記耳光,灰頭土臉。
堅忍的日本企業在回過神來之后,開始反擊。他們選擇了機器人領域作為突破口。
4月12日下午,豐田汽車對外宣布,將在今年晚些時候將旗下的康復機器人投入商業化運營。
這款康復機器人被稱作wewalk,可幫助骨折病人恢復行走能力,甚至還能夠幫助癱患者行走。豐田公司除了打算將wewalk進行銷售外,還會將其用于租賃。
2016年10月,在日本的東京國際汽車展上,豐田汽車高調發布了一款機器人產品——KiroboMini,這是一款陪伴機器人。它的身高大約為10厘米,擁有一雙大眼睛,胸前則擁有豐田的標志。內置了攝像頭、麥克風以及藍牙,可以和智能手機連接。這款KiroboMini能夠辨別人的不同情緒,并且根據主人的情緒和表情作出反應,實現在不同場景下的聊天。
豐田公司公司前沿技術研究中心高管TOSHIYUKIISOBE透露該公司在這領域已投入了10年時間進行研發。
“我們的愿景是為各種用戶提供交通工具,”Isobe說。“我們一直在開發汽車制造領域的工業機器人,并將努力研究各種滿足社會需求的機器人技術。”
眾所周知,機器人工業分為三個領域: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和陪伴機器人,工業機器人是豐田的老本行,加之上訴的服務機器人和陪伴機器人,這三個領域豐田已全部介入。
2015年底,豐田章男對外宣布,將在未來5年投入10億美元,研發自動駕駛和機器人技術。美國國防部高級項目研究局(DARPA)機器人項目負責人GillPratt出任豐田研究院的CEO,GillPratt在美國DARPA時,孵化出了世界上最偉大的多足機器人公司“波士頓動力”。
(一度有傳言,豐田將向谷歌收購波士頓動力)
將機器人領域作為未來的戰略突破口,是一種非常聰明的選擇。理由簡述如下:
1、機器人產業是“超級賽道”。隨著AI技術的發展,人們普遍相信,在未來大量的人類工作將會被機器人所替代。包括工業生產,人類服務和陪伴以及娛樂。普華永道預測,到2030年時,約有40%的人類工作將會被機器人替代。
當然,隨著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汽車開始被視為“輪式機器人”。
過去的若干年,盡管全球汽車市場還保持微弱增長,但豐田汽車無論在營業額還是銷量上,已喪失增長的動能。隨著中國本土品牌的崛起,傳統大型跨國汽車制造集團的市場份額在持續降低。
豐田需要利用手中強勁的現金流開拓新的業務領域,而不是持續地分紅。
2、汽車制造商生產機器人更具優勢。
2016年,中國家電制造商美的收購了世界上最大的機器人制造商德國庫卡機器人公司,庫卡在2016年的營業不到30億美金。豐田2016年的營業額高達2300億美元,將1009萬輛負責的汽車交付到全球180多個國家的用戶手中。
汽車公司的這種大規模制造和交付給用戶的能力,是其他行業的制造組織難以匹敵的。
此外,汽車企業有著一場強大的平衡表,他們可以投入大量的資金進行研發,包括建設生產能力。
3、汽車公司的內涵正在發生變化。
隨著技術的革新,百年汽車產業正在經歷劇烈變革。原有的汽車制造商紛紛開始轉型,他們已經不再僅僅視自己為汽車工具的制造商。
他們一方面生產出行工具,同時還將投入共享出行的服務。對豐田汽車而言,他們以前只在公路上為用戶提供運輸服務,同時他們也計劃為人類提供室內的移動服務。
美國出行公司Uber目前正在為認為設計“空中飛的”,已提升交通運行效率。今年的日內瓦車展,空中客車公司的城市交通服務團隊首次推出了一款飛行汽車叫Pop.up。福特汽車公司董事長BillFord認為,盡管短期內福特不會制造飛行汽車,但不保證未來不造。
ElonMusk走的更遠,他手中已經有了三個出行交通工具制造公司,分別是造汽車的特斯拉,造火箭的spaceX和造超級高鐵的Hyperloop。
本田和北汽均已有自己的飛行器制造公司。豐田也有自己的雷克薩斯牌豪華游艇,他也有自己的“飛行汽車”專利。
對于跨國大型車企而言,他們有資格為了未來和情懷進行布局和投入。不像中國本土自主品牌,為了生存不得不“舍命狂奔”而“疲于奔命”。
豐田汽車,也許很快將會像特斯拉一樣,將自己的名字改為“豐田”。
更多資訊請關注工業機器人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