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處在制造業轉型升級和全面發展智能制造的關鍵時期,隨著《智能制造十三五規劃》的發布,對智能制造的規劃最大的不同就是站在政策引導的高度,對智能制造未來的發展目標、政策、方針等,進行了頂層設計,而把細節選擇和具體工作留給企業來做。讓企業發揮自己的能動作用,瞄準市場需求,找到自身的定位。
打好基礎,樓才能蓋得高
《中國制造2025》就象是設計圖紙,可以為中國制造業的發展提供一個遠景規劃,其中重點提出的五大工程,核心就是兩個,一是打好基礎,即“工業強基工程”,二是制造業的創新、智能、綠色工程,也就是向高端發展。基礎的東西包括基礎的材料、元器件、傳感器、集成電路等等,這些東西非常重要,它們就是大廈的根基,它決定了你的樓能夠蓋多高,結不結實,基礎打不好,建起的樓就是“豆腐渣”工程,是個紙老虎。
工業強基已經開始行動了,另外在集成電路領域,國家投入6000億建立了專項基金,做芯片的研發和生產,在傳感器、基礎材料、高端軸承等方面,都開始了布局,這確實是好消息,它對制造業發展會帶來實實在在的幫助。
在自主研發和創新方面,我們也要不斷去開拓進取,過去那種簡單仿制的歷史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別人搞出來的東西那是別人的,不是我們的,別人也沒有義務把他的技術傳授給我們,我們不能抱怨,更不必指責,只能奮起直追。我們不僅要做別人已有的東西,我們還要做別人沒有的東西。我們要讓世人看到,古人曾經輝煌,有“四大發明”,我們會更加輝煌,我們會有千千萬萬的發明,對人類做出更大的貢獻。所以我們要心懷遠大抱負,要把人類在各個學科上的優秀成果結合起來,創造和奉獻出更多更好的產品,造福于世界。
企業升級轉型責任大
我們的企業必須認識到,過去靠勞動密集型低端產業獲得原始積累的老路子已經走到頭了,依靠科技創新,走向中高端服務型產業是中國制造業的唯一出路。只管生產和銷售的制造型企業漸成僵尸,死掉是必然的,想要活下來,一定要在創新的基礎上,響應用戶的需求,以小批量的定制化服務,來滿足用戶。海爾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他們的互聯網工廠創新就是一個很好、很成功的模式,可以為國內企業借鑒。
國家輕工機械協會理事長正經說過,現在他們行業企業許多都開始了定制化的設計制造,可以根據用戶具體需要,如用途、場地、成本、產品檔次等情況,量身打造個性化的產品,并提供全方位的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務。這樣做的結果,完全實現了零庫存,再也沒有了過去盲目大批量生產而導致的產品積壓問題。
作為智能制造的一部分,現在機器人越來越火了,這也引發一些人的擔心,他們覺得“機器換人”以后,會造成大范圍的失業現象。其實不然,據美國機器人協會的一份統計,機器人取代了人在傳統意義上那些機械性的、單調重復的工作,但與此相對應的是,在諸如智能化的程序設計、編寫和數字化管理等方面卻需要人的大量參與,這方面的空缺很多,就業潛國很大。
智能制造切忌“一哄而上”
我們中國人做事兒,容易產生“一窩蜂”的現象,大家不管各自的條件如何,千軍萬馬過獨木橋,這樣盲目做無疑非常短視,也非常危險。五八年大煉鋼鐵就是一次最慘痛的教訓,相信許多人還記得,當然時代不同了,這樣極端的案例很難再發生了。
有人說中國的產業有點象“歷史博物館”,各種時期,不同階段的企業都有,不論從技術上,從規模上都是這樣,很雜很亂。大家同時都去搞“智能制造”,現實嗎?就算那些初級階段的小企業能籌來資金投資高智能,有意義嗎?生產“大頭針”或“塑料桶”的企業都配上高端設備來生產,到底算是產業升級還是資源浪費呢?
中國的產業很大,水平參差不齊,我們必須有的放矢,有選擇性的進行結構調整,按照輕重緩急,有條不紊地推進。“工業4.0”確實美好,也很誘人,但我們企業很多尚處于1.5、2.0或2.5狀態,怎么可能一蹴而就?古人有句話:“欲速則不達”,說得非常明白。
此外,國家正推行“供給側改革”,旨在建立企業的有效供給,也就是用戶真正需要什么你企業就能生產什么,徹底改變國內市場長期形成的“用戶不需要的,生產出來很多,用戶需要的,企業生產不出來”的畸形現象。如果在智能制造發展中,在某些領域出現一哄而上的情況,就不可避免地產生快速過剩的局面,造成企業經營的困難和資源的嚴重浪費,這無疑又形成新的“供給側”問題,必須引起我們的警惕。
推進“產學研用”協同創新
國家號召要實現體制機制、合作模式、創新人才培養的三大突破,以建立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這是有前瞻性的政策思路。只有提高了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才能加速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步伐。現在存在的問題也不少,以教學和生產為例,兩者相脫離的現象一直存在。一位企業高工給筆者講了一件事,說他們兩年前研發了一款存儲芯片,拿到高校一個技術論壇宣講時,一位教授很新奇,他說還不知道國內已經有了這個技術,要求留一片來研究,結果企業給了他一大把,告訴他這個芯片早已量產,成本很低。這位工程師告訴筆者,學校課堂上講的東西,很多都落后產業發展好多年,與時代脫節嚴重。這樣的畢業生來到工廠,常常懵懵懂懂,一臉茫然,根本派不上用場,真不如一個普普通通的技工院校畢業生那樣受企業歡迎。
所以要打破產、學、研、用各自為政的局面,就要從國家發展的大局出發,由政府出面制定切實可行的政策,采取行之用效的措施,搭建出一個將不同人才和機構有機結合的科研平臺,加快教學、科研與產業發展的同步,加快科研成果向生產力的轉化。形成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用”機制,實現中國制造業的真正騰飛。
制造業升級必先以儀器儀表為核心
隨著我國人口紅利的消失,以及東南亞和非洲的爭奪,中國再像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那樣成為“世界工廠”(即代工王國),已然不可能,工業必須升級換代,把“中國制造”變成“中國智造”。
前一陣子,人們熱議的玻璃大王“曹德旺跑路”事件,讓國人可怕地感受到中國制造可能比美國制造還“貴”。曹德旺分析道,中國的天然氣、石油、電、過路費、地租等,均比美國貴,但更貴的還是稅負,中國制造業的綜合稅負比美國高35%,按照中國目前一般企業的利潤水平,大約有一半的營業利潤都被收走了,制造業利潤非常微薄,其中中小企業更艱難。
中國制造2025”不僅需要智能制造等技術革新,更需要一場遍及各行業的“品質革命,工業制造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是實現發展升級的‘國之重器,
人類任何一次大的飛躍都是基于工具的巨大創新和根本變革驅動的,儀器是制造業的重要“工具”,是工業生產的“倍增器”,也是智能制造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障。隨著工業更新換代,儀器儀表也必然要升級。不言而喻,儀器儀表行業在下一輪制造業的春天里,也會具非常重要的地位。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先生指出:新技術革命的關鍵技術是信息技術,信息技術由測量技術、計算機技術、通訊技術三部分組成。測量技術則是關鍵和基礎。據估算,儀器儀表行業僅占整個工業產值產值的6%,卻能支撐起60%的工業產值。
同時,儀器是制造業升級、智能制造的產物。隨著現代儀器儀表的“數字化、智能化、微型化”的發展趨勢,比如當前微電子技能的提高,儀器儀表產品進一步與微處置器、PC技能交融,儀器儀表的數字化、智能化程度不時獲得進步,它也是科持進步、智能制造的產物,是高精密的產業之一。因此,中國制造業升級,必先建立在以為儀器儀表為核心。
總之,我國工業必須要升級換代,把“中國制造”變成“中國智造”,相信在國家上下形成共識、多項合力推動之下,中國制造業必將迎來下一個春天。
更多資訊請關注電子制造頻道
以上內容由傳動網整理,部分資料來自QC檢測儀器,智能制造網、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