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據相關數據報告顯示,中國服務機器人市場規模在去年(2016年)達到了72.9億元,同比前年(2015年)增長了44.6%,預計到2019年市場規模保守估計有可能將接近152億元。作為人工智能領域中重要的一環,中國服務機器人行業在未來五年內可能會將會出現幾何式增長。
此外,去年光是在智能服務機器人領域出現的融資事件就有70多起,并且融資總額將近70億人民幣,顯然目前智能服務機器人市場已經成為了資本市場追逐的新熱點。就當前行業分析來看,服務類機器人已經被廣泛應用在家政、醫療、物流、農業、公共出行、金融、教育等多個行業當中,譬如前段時間在廣州白云機場出現的機器人“雇員”云朵,就成為了眾人熱議的話題。
百億級規模市場有哪些問題值得大家思考?
整體來看,中國的服務機器人行業并不能算是特別強大,反倒是同質化現象嚴重,而且個性化服務又非常的稀缺。關鍵還在于國內大多數企業生產的機器人核心配件成本非常之高,必須要依靠國外進口。
據中國人工智能機器人產業聯盟的數據顯示,國產機器人80%-90%使用國外減速器,60%-70%使用的是國外電機、40%-50%使用國外控制器,三大主部件成本占比超過80%。而像優必選科技一樣,能夠研發出人形機器人的核心部件伺服舵機的企業,在國內是少之又少。與此同時,服務機器人在國內市場中應用場景的發展進程也太過于緩慢。
從行業入手,總結當前國內企業碰壁的原因,其實主要有四點:其一是關鍵部件制造工藝以及核心技術的缺乏,其二是當前行業在市場商業化需求方面尚未完全開放,其三是缺少核心技術人才的積累,許多人工智能或者智能機器人領域的人才沒有被中國市場環境所吸引;其四則是由于當前行業發展不景色,導致很多投資機構不敢注入資本,反倒影響了不少技術型企業的發展。
不過,雖然困境在所難免,但并不意味著服務機器人行業在中國市場就沒有崛起的機會。
困境中的智能服務機器人市場暗藏哪些機遇?
據相關機構預測,在2017年,中國服務機器人產值比重將占到全球服務機器人產值的35%。而在這億萬級的市場當中,國內企業雖然面臨著不少難題,但是市場機會依然存在著。
首先是隨著國內各行各業勞動力成本遞增,中國長期以來積累的人口紅利正在逐漸衰退。當前中國雖然正在逐漸放寬二胎政策,但在這種背景下,其實是國內老齡化趨勢日益嚴重,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勞動力成本急劇上升,尤其是在服務密集型行業。
但如果采用服務機器人來替代一些簡單重復性較高的工作,對于企業成本的管控來說,就顯得非常重要。此外,像家教行業也存在著優質教師資源的缺乏,如果國內企業能夠推出與教育領域相關的服務機器人,并且具備一定指導能力,對于家長以及孩子們來說,也不失為一種不錯的選擇。
再者,當前行業經過不斷的洗牌之后,剩下的依靠技術創新作為驅動力的企業得以繼續存活。通過對國內外機器人企業發展的歷程來看,有業內專家人士分析,像初創型服務機器人企業由于自身研發能力不足,再加上同質化嚴重以及低端產能過剩,導致企業慘遭淘汰。而某些機器人企業希望憑借制造工業機器人思維去做服務機器人,導致生產成本大幅上升,從而影響到產品向市場進行推廣的規模性。
而這時候一些以技術創新驅動的企業成為了業內關注的焦點,譬如優必選科技依靠全新的技術打造出適合家庭環境下的智能服務機器人,并且還有專門針對兒童教育推出了積木機器人,借助STEM教育的影響力,迅速切入到市場中去,從而達到企業的目的。
寫在最后,當前不管是服務機器人還是工業機器人,都應該由企業主導構建智能機器人生態圈。畢竟單一領域內很難形成最優的解決方案,但如果能夠實現智能機器人生態圈的搭建,所有企業以及平臺都能夠分享最新的技術以及應用,從而可以促進整個產業的發展。這就好比一大堆技術性人才瘋狂涌入到開發者平臺之上一樣,每個企業既可以保留自己的核心技術,又能夠通過其他領域的技術交互,各取所需。這樣一來,未來具備了超高人工智能的服務機器人,才有可能更早的出現在我們生活當中,成為家庭中真正合格的智能管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