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BAT人工智能大戰,誰將獨占鰲頭?

時間:2017-03-24

來源:中國傳動網

導語:3月22日,百度首席科學家吳恩達突然宣布將從百度離職,引發熱議。

工業4.0時代,智能制造大潮涌進,智能化轉型成制造業熱點。2016年被稱為人工智能發展的元年,Alphago戰勝韓國圍棋手李世石之后,關于“人機大戰”的報道鋪天蓋地,引發世界對人工智能的關注。

“忽如一夜春風來”,人工智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紅遍大江南北,各行各業加緊布局AI產業,而作為互聯網行業巨頭的BAT,自然不會錯失此發展良機,三大集團爭相布局,誰將脫穎而出呢?

AI大咖吳恩達宣布離開百度

3月22日,百度首席科學家吳恩達突然宣布將從百度離職,引發熱議,自加入百度后他一直全面負責百度研究院的領導工作,是百度AI業務的核心人物。

入職百度前,吳恩達已以AndrewNg的英文名在國際人工智能領域享有盛名。這位華裔美國人是斯坦福大學計算機科學系和電子工程系副教授、人工智能實驗室主任,同時是谷歌(微博)大腦創始人、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領域國際上最權威的學者之一。

在前百度深度學習研究院(IDL)常務副院長余凱和李彥宏的游說下,吳恩達于2014年5月16日宣布加入百度。三天后,百度宣布任命吳恩達為百度首席科學家,全面負責百度研究院,尤其是百度大腦業務。

就在不久前,百度CEO李彥宏在北京對話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時,認為互聯網就像一道開胃菜,而主菜是人工智能,他說百度的未來核心是人工智能。

如今吳恩達的出走,是否會給百度的AI戰略帶來變數有待觀察,作為BAT中最早布局AI的互聯網巨頭,這一變量也為科技公司未來在AI的競爭格局中帶來新的想象空間。

事實上,吳恩達突然對外宣布離職消息,之前沒有任何征兆。

吳恩達所在的百度研究院,一直在臺前扮演著百度人工智能代言人的角色,但實際上,它只是百度公司內部發展人工智能的兩支力量之一。

百度涉足人工智能的另外一支重要力量,來自百度的傳統核心部門搜索體系。

作為國內最早布局人工智能的公司之一,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失利的百度從去年開始把未來希望押注到人工智能上,但承載了百度人工智能戰略的百度研究院,從成立伊始便面對人才接連流失的窘境,這背后是百度內部兩派力量角逐、研究院處境尷尬的現實。

局面在今年再次生變,變量是陸奇與馬東敏的加入。

核心管理層更新帶來的直接結果是百度內部領域、資源、利益的重新劃分,結果就是利益相關人的出局。

吳恩達是2017年以來百度離職的第三位高層人物,第一位是不久前因智能駕駛業務調整而“內部休息”的王勁;第二位是因“內部腐敗”離職的糯米負責人曾良;吳恩達成為百度離職高管名單中的最新一個。

在吳恩達宣布離開后不久,百度隨即發布內部郵件,百度搜索引擎總負責人、百度副總裁王海峰被任命為AI技術平臺體系(AIG)總負責人,同時晉升為Estaff成員,轉向百度集團總裁和首席運營官陸奇匯報。

騰訊挖角:人才是AI發展關鍵

百度有人要離開,騰訊卻有人要加入。

昨日,騰訊宣布任命人工智能領域頂尖科學家張潼博士擔任騰訊AILab(騰訊人工智能實驗室)主任。張潼博士將作為騰訊AILab第一負責人,帶領50余位AI科學家及200多位AI應用工程師團隊,專注于人工智能的基礎研究,主要包括計算機視覺、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和機器學習這四個垂直領域。同時,基于騰訊自身的業務需求,騰訊AILab還會在內容、社交、游戲和平臺工具型AI四個方向進行研發與應用合作。

相對于百度阿里,騰訊在人工智能的起步要晚一些。2016年9月22日,騰訊宣布成立AI實驗室,進行AI基礎理論研究及工程實現。同時,宣布正式推出機器人開放平臺,將騰訊的計算機視覺等AI核心技術共享給伙伴。

2017年3月19日,在東京落下帷幕的第10屆UEC杯,來自騰訊AILab即騰訊人工智能實驗室研發的人工智能圍棋程序“絕藝”獲得冠軍。在人工智能領域一直低調甚至默默無聞的騰訊,依靠這款產品向外界宣示了對AI的探索。

騰訊聘請張潼管理其剛剛起步的人工智能(AI)項目,展現出騰訊在AI領域提高競爭力的雄心。

阿里:低調的AI應用之王

相比百度和騰訊,我們似乎很少聽到阿里人工智能的提法,但阿里云的名頭卻是眾人皆知。實際上,阿里云的很多產品就是阿里人工智能的落地產品。

2015年,雙11收到的500多萬人次的客服咨詢中,94%都通過人工智能解決的;2016年,雙11有35億個淘寶頁面由人工智能“量身定制”;2017年,阿里云讓光伏巨頭協鑫良品率提升1%、帶來直接利益超過1億元;在廣州,阿里云更是通過人工智能分配交通流量,將海珠區擁堵嚴重的南華中路早晚高峰時期的擁堵指數分別下降了25.75%和11.83%!

阿里云資深數據挖掘專家閔萬里博士說,“啃硬骨頭”才是阿里云的最大價值,因為這些事別的創業公司基本做不了。

這份底氣來源于阿里云過硬的技術實力。

“殺手锏”一:云硬件

相比其他互聯網巨頭、人工智能行業公司,阿里自身的最大優勢是極度強大的云硬件資源。

根據去年年底摩根士丹利的統計,阿里云目前在中國公共云市場已經占到了50%的市場份額,成為中國云服務市場當之無愧的霸主。

“殺手锏”二:阿里云ET

早在3、4年前,阿里云已開始涉足人工智能,但場景主要集中在自身需求之上,去年8月召開的云棲大會上,“阿里云ET”正式宣告誕生。

將各種能力進行整合,建立一個涵蓋各種人工智能技術能力,同時具有整體統籌架構的“大產品”就是一個不錯的解決方案——這就是“阿里云ET”。

有中國最強大的云硬件、有自己專門的人工智能部門,一邊將硬件資源賣給從業者使用、一邊自己啃著“硬骨頭”,同時還不忘用新模式驅動人工智能普及,并促進人才成長——這一切,才是潛藏在阿里巴巴“電商巨頭”表面之下的人工智能全貌。

那么問題來了,究竟誰才是中國目前AI技術積累最強的公司?是高調布局的百度,還是自信滿滿的騰訊,亦或是“靠實力說話”的阿里?俗話說,有壓力才會有動力,BAT三家巨頭公司在AI領域的相互競爭會促使其不斷地審視自身,揚長避短,為行業發展添磚加瓦。

更多資訊請關注工業機器人頻道

(本文由中國傳動網整理發布,部分資料來源于新京報、華爾街見聞、深網、大數據雜談)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