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轉變,人才培養亦是關鍵

時間:2017-03-17

來源:中國傳動網

導語:2017年無疑將會是人工智能的政策紅利元年,但是到目前為止,并未有更加具體的、細化的政策出臺。

伴著科研技術的不斷提升,乘著國家政策的東風,人工智能產業一路高歌,吹響智能制造的號角。

自動化生產設備的應用,“機器換人”方式的轉變,面臨巨大的市場壓力以及國外品牌的強烈沖擊,中國制造業企業正在加緊智能化轉型升級步伐,力圖增強企業品牌競爭力。

人工智能升級為國家戰略

在3月5日上午李克強所做政府工作報告里,首次出現了“人工智能”這一詞匯。它出現于這段文字里:

“加快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全面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加快新材料、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生物制藥、第五代移動通信等技術研發和轉化,做大做強產業集群。支持和引導分享經濟發展,提高社會資源利用效率,便利人民群眾生活?!?/p>

雖然只出現了一次,但這給外界發出重要信號:人工智能這項技術,開始由國家背書了。我們可以預見到,各地政府在這一“中央精神”指導下,將會投入豐富的資源建立本地人工智能平臺和公司,更多傳統行業公司也會更加大膽地擁抱AI技術,而對于已有的AI公司來說,或許會因此獲得更多的扶持和資源機遇,又或許會因為更多玩家的涌入,面臨更加兇險的競爭。

2017年無疑將會是人工智能的政策紅利元年,但是到目前為止,并未有更加具體的、細化的政策出臺。當我們把目光放到國內AI公司上時,并無法知曉這波政策紅利可能的流向。而且從發改委已擬定的“重大工程”項目名單來看,被國家選中扶持的,往往都是已經具有雄厚資本和實力的AI公司,這或許會造成強者更強、弱者更弱的局面。對于AI公司來說,誰能抓住機遇激流而上,誰又會因為潮水太過洶涌而淹沒其中,一切未有定數。

人工智能對中國意味著什么

人工智能大潮涌動,世界范圍內都在加快AI布局。那么人工智能對于中國產業的發展意味著什么?

1、締造了“虛擬勞動力”

某種意義上,人工智能為這個時代的經濟發展,提供了一種新的能量,締造一種新的“虛擬勞動力”。來自國外的一份報告提出,到2035年,基于人工智能的技術的普遍采用,可能會將很多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速提高一倍。報告估計認為,人工智能有可能將美國、英國和日本的總增加值(與GDP近似)年度增速分別提高到4.6%、3.9%和2.7%。

對于中國而言,意義還不僅僅局限于此。

在這一輪人工智能浪潮中,對經濟最大的價值在于更大規模地實現自動化、機器化轉變。雖然這種自動化經濟,或者叫機器人經濟,可能將無可避免地引發一系列的工作崗位消失。但與此同時,我們也要看到的是,這樣的自動化經濟,某種意義上也可以進一步擴大中國的經濟優勢。

2、或制造出制造業“藍?!?/strong>

很多人想象不到,雖然人工智能的應用前景十分廣泛,包括醫療、教育、公共安全、交通等,都具有巨大的潛力。但從具體實際應用來說,制造業卻可能是最快進行自動化、智能化的藍海領域。

原因其實很簡單,中國的傳統制造業,大而不強,與日本、德國相比較,至少有20年的差距。但這恰恰也為制造業進行轉換、升級提供另一種便利,亦即其很容易被人工智能技術擊敗,改造起來反而更加容易。

3、是中國引領全球巨大機遇

除此之外,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人才儲備、研究成果等方面,也具備了較強的基礎。比如在人才方面,中國科學家已經占據了全球人工智能科研實力的半壁江山。這一點,有個例子可以說明中國的影響力。

有數據表明,在2015年全球頂尖期刊上發表的人工智能論文里,華人/中國人作者的比例達到了43%。同時,有報告顯示,中國人工智能的專利申請數、授權數在2012年就已經超過美國。

AI型人才培養迫在眉睫

“30萬元年薪招不到一個機器人技工”并非危言聳聽,而是江蘇制造業“設備易得、技工難求”的尷尬現狀。在位于蘇州工業園區的江蘇匯博機器人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每5排機器人操作設備就有2名專業技師在一旁維護?!盀榱颂岣卟僮鞯男逝c精確度,我們改用機器人生產線,然而這種‘機器換人’并不是不需要人,相反我們更需要懂得機器人生產操作的一線工人。”經理王振華告訴記者,他們每條生產線的年產值都在1億元左右,一旦生產線上的機器人設備出了故障,損失高達百萬元。“我們公司銷售額在以50%的速度增長,現場工程師數量應該達到80人,而現在卻僅有30人在勉強支撐?!蓖跽袢A說,在蘇州工業園區內部,類似狀況的企業還有很多,能夠操作工業機器人的一線工人成了供不應求的“香餑餑”。

來自省經信委的統計數據顯示,江蘇省去年機器人研制企業超過50家,年產業規模約650億元,今年產業規模將達到1000億元,年均增長25%。僅蘇錫常地區使用工業機器人的企業就要達3000家以上,由此造成的操作、維護、安裝調試工業機器人的技術技能人才缺口超過10萬人。目前,國內本科院校培養的機器人相關人才,大多都從事原理研究、本體開發及特種機器人開發等,多數高職院校工業機器人應用方面的對口專業較少,開設年限也僅為1—2年,相比機器人產業的持續快速發展,相應的人才培養特別是崗位繼續教育卻一直沒有跟上。

智造人才的稀缺,江蘇并非個例,這在全國范圍內普遍存在。人才隊伍的建設應與智能化硬件設施相配套,而不能顧此失彼,“頭重腳輕”。當前,我國應加緊培養機器人操作型人才,技工人才不僅是基礎也是關鍵,我們應引起重視。

更多資訊請關注工業機器人頻道

(本文由中國傳動網整理發布,部分資料來源于中國機器人網、高工機器人網、中國工業報、新華日報)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