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在開放培養領域中開創產學研融合新模式;在工業4.0時代培養高學歷的機器人藍領……3月16日,江蘇開放大學智能制造技術學院暨蘇州工業園區智能制造產學研基地在蘇州工業園區開放大學掛牌成立。
據江蘇開放大學校長崔新有介紹,該學院由蘇州工業園區管委會、江蘇開放大學和江蘇匯博機器人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組建,旨在借助開放大學優質的教育資源,面向全省培養工業機器人行業的高級技工,以產業轉型升級的發展需求為目標,重點打造精密機械技術與工業機器人技術專業群,實現學歷與非學歷教育。
“30萬元年薪招不到一個機器人技工”并非危言聳聽,而是江蘇制造業“設備易得、技工難求”的尷尬現狀。在位于蘇州工業園區的江蘇匯博機器人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每5排機器人操作設備就有2名專業技師在一旁維護?!盀榱颂岣卟僮鞯男逝c精確度,我們改用機器人生產線,然而這種‘機器換人’并不是不需要人,相反我們更需要懂得機器人生產操作的一線工人?!苯浝硗跽袢A告訴記者,他們每條生產線的年產值都在1億元左右,一旦生產線上的機器人設備出了故障,損失高達百萬元?!拔覀児句N售額在以50%的速度增長,現場工程師數量應該達到80人,而現在卻僅有30人在勉強支撐。”王振華說,在蘇州工業園區內部,類似狀況的企業還有很多,能夠操作工業機器人的一線工人成了供不應求的“香餑餑”。
來自省經信委的統計數據顯示,江蘇省去年機器人研制企業超過50家,年產業規模約650億元,今年產業規模將達到1000億元,年均增長25%。僅蘇錫常地區使用工業機器人的企業就要達3000家以上,由此造成的操作、維護、安裝調試工業機器人的技術技能人才缺口超過10萬人。目前,國內本科院校培養的機器人相關人才,大多都從事原理研究、本體開發及特種機器人開發等,多數高職院校工業機器人應用方面的對口專業較少,開設年限也僅為1—2年,相比機器人產業的持續快速發展,相應的人才培養特別是崗位繼續教育卻一直沒有跟上,這留給了江蘇開放大學充分的發展空間。“開放大學運用豐富的教育資源,借助蘇州工業園區智能制造產學研基地,智能制造技術學院的畢業生將徹底實現‘零公里’就業,機器人行業的員工將實現‘零距離’繼續教育?!遍_放大學副校長吳進向記者介紹。
江蘇開放大學智能制造技術學院在充分調動機器人專業教育資源的基礎上,聯合江蘇匯博機器人技術股份有限公司、FANUC機器人(江蘇)與蘇州大學機器人技術重點實驗室推進深度合作的多元化平臺建設,不僅為學生設置了包括工業機器人示教與編程、工業機器人故障診斷與維護在內的14門專業核心課程,還打造了機器人自動化生產線實訓室、機器人仿真實訓室等21個校內實訓室和14個企業一線校外實訓實習基地,通過“把教室搬進車間,把車間當作教室”,實現學生培養的“私人定制”。
“匯博是蘇州工業園區專門從事機器人技術研發與產業化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智能制造學院的學生在學習專業理論知識的同時,還可以深入企業一線工作;企業員工在工作的同時,能夠接受教育和培訓。”蘇州工業園區管委會副主任夏芳告訴記者,蘇州工業園區及全省制造業都面臨著“用工荒”的難題,而很多中高職院校的畢業生又被“就業難”所困擾,三方共建智能制造技術學院是對人才培養模式和用工機制的一種積極探索。
“一聽說江蘇開放大學在園區內開設了工業機器人技術專業,我就迫不及待地要報名。”中專學歷的王國平是蘇州工業園區虹光精密工業(蘇州)有限公司的一名技術工人,公司產業升級后便用機器人取代普通的人工作業?!敖K開放大學遠程的教育模式吸引了我。既能利用業余時間提高自己的理論知識水平拿到高學歷,又能繼續留在公司將專業知識運用到工作中,我原有的維修電工職業證書還可以直接轉換為學分,一舉多得。”王國平對智能制造學院向往不已。
更多資訊請關注工業機器人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