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轉變 企業智能化升級迫在眉睫

時間:2017-03-09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16年1~11月份,我國工業技術改造投資83468億元,增長12%,增速比工業投資高8.6個百分點,占工業投資的比重為40.4%,比去年同期提高3.1個百分點。

目前,中國企業已經從“雁尾”走向“雁首”,經營模式從過去的“代工”轉向“自主品牌”,并且不再是“廉價品牌”。

來自歐洲商情市場調研公司的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制造業工人平均時薪上漲至3.6美元,較2011年增幅達64%,是印度工人平均時薪的5倍多,也超過了南非和葡萄牙。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也證明了這一點,2015年,制造業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年工資為55324元,比2011年增長了51%,而同期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年工資漲幅為48.4%。也就是說,制造業的工資漲幅跑贏了全國平均值。如果從工資數額來看,制造業平均工資高于農林牧漁、建筑業、住宿和餐飲、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居民服務業,屬于藍領中的“高薪職業”。

制造業工資上漲,讓業內人士有些憂心:制造業會不會離開?按照產業經濟梯度轉移理論,當一個地方綜合成本上升時,企業很可能會選擇向綜合成本較低的地方遷移。

事實上,決定產品成本的不只是勞動力成本,還有包括勞動生產率在內的一系列因素,企業利潤也是如此,與產品數量規模和整體收入有關,更與產品附加值有關。而考慮產品附加值時,包括技術水平、知識產權、管理經驗在內的腦力勞動,包括人工加工、設備加工和流動營銷所創造的增加值,也要被一并考量進去。

也就是說,“人+工裝=機器”的勞動密集型企業生產出來的產品,與高薪高技術“藍領”在技術密集型企業里生產出來的產品,其附加值是截然不同的,就更不用說融入了相關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

中國制造“不再廉價”,從另一個角度解釋,也可以認為是,中國制造的產品不再廉價,中國企業不再處于全球產業鏈的底端。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16年1~11月份,我國工業技術改造投資83468億元,增長12%,增速比工業投資高8.6個百分點,占工業投資的比重為40.4%,比去年同期提高3.1個百分點。

工業技術改造在提升企業生產效率的同時,也在使企業用工總量出現下降。以浙江省為例,該省計劃到2020年全省在役工業機器人超過10萬臺。換言之,盡管高技能技術工人的工資大幅度提升,但企業整體人工成本并不見得增加。而更高附加值的產品,將為企業帶來更為廣闊的市場空間。相比之下,將制造企業遷入人力成本看似很低的國家,反而將會失去現有的技術優勢。

“雁行模式”是東亞國家振興自身工業發展的重要模式,根據這一模式,當工業品在本國具備一定需求,且本國也逐步掌握相應生產技術時,企業會用自身產品占領國內市場,并實現出口。

目前,中國企業已經從“雁尾”走向“雁首”,經營模式從過去的“代工”轉向“自主品牌”,并且不再是“廉價品牌”。越來越多的國內制造業企業,已經具備了不遜色于海外同行的廠房和生產線,但是缺乏可以駕馭這些生產線的高級技工,并且在產品研發力量和營銷渠道構建上,依然需要發力。當然,有關方面也應當給予制造業企業更多支持,例如稅費減免、用地保證等,讓制造業企業將資金更多用于自身轉型升級。

更多資訊請關注工業機器人頻道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