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世亞太區市場總監嚴更真在演講中提到了博世過去幾年的市場情況(如下圖所示)。從圖中可以看出:博世傳感器的市場猛增始于2010年。眾所周知,2010年是物聯網概念產業化的第二年。作為傳感器領域的領導企業,博世的出貨量變化,給我們傳遞了一個關鍵信息:傳感器在物聯網中了迎來發展的春天。
除了博世之外,氣體傳感器領頭羊漢威電子、光纖傳感器代表企業鉑玨傳感也都分享了其在物聯網時代的新際遇。比如漢威電子下屬傳感器公司蘇州能斯達總經理王冉介紹說:“物聯網代來了新的變革和挑戰,現在是發展的好時候,我們計劃追加資金兩億打造云平臺、5-10億用于IoT智能處理技術。”鉑玨傳感副總經理趙恩國也提到物聯網給其帶來了更大的市場空間:“我們將在穩固光纖傳感業務的同時,繼續加大智慧城市領域的投入。”
博世累計出貨量統計圖
從1995年比爾蓋茨在《未來之路》中提及物聯網概念、各國開始推進各項技術交流研究、2005年ITU發布報告擴展物聯網概念,到2008年美國“智慧地球”戰略、2009年歐盟“物聯網行動計劃”、日本“i-Japan”計劃、溫家寶無錫物聯網考察……物聯網概念迅速發酵,影響世界。英特爾、谷歌、思科、軟銀、華為、百度等巨頭紛紛入局,規劃實施自己的物聯網戰略布局。“將來所有人和物,甚至每一粒沙子都能聯網”,各領域企業在這樣的前景面前,都迫切想要突破創新、占得先機。
感知是物聯網產業發展的基石,而傳感器是實現感知的基礎設施。我國在物聯網領域的起步,就是1999年對傳感網產品的研發。從第一代結構型傳感器、第二代固體傳感器,到80年代發展起來的智能傳感器,現代的MEMS傳感器、仿生傳感器……傳感器產品不斷更新迭代,近年更是結合各領域產生了諸多新的應用。應用企業們緊盯傳感器發展的同時,也結合自身需要對傳感器提出了更多要求。
傳感器上的物聯網CEO交流論壇現場
在“傳感器上的物聯網交流論壇”上,來自多個應用領域的企業代表都分享了其所在領域對傳感器的需求,以及在實際應用層面遇到的問題。
比如智能穿戴領域的代表歐孚通信的總經理俞文杰就列出了可穿戴設備所需的所有傳感器品類(如下圖)。
2017年預計將售出7000萬臺可聯網的智能穿戴設備,據國際調研機構分析,至2020年,穿戴式電子裝置銷售量可望達到47775萬件,將會創造617億美元的營收。總之,傳感器在智能可穿戴領域應用廣泛、前景廣闊。但是,依然面臨著諸多問題,比如功耗問題、精度問題、生物傳感的非接觸式測量問題、連續監測問題、舒適性問題(用戶體驗問題)等。
“物聯網和大數據”是環境監測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環境物聯網的傳感器端口,目前正在加緊建設中。環境監測技術升級加上國家對環境檢測行業的政策傾斜和資金投入加大,以及整個社會對環境問題的關注度提升,環境監測行業將延續景氣,2020年市場規模將有望突破900億元。但傳感器在環境監測應用過程中發現了很多問題:非侵入式測量問題、監測要素不全問題、數據可用性和可靠性問題等。上海棲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代表陳驍強在交流中提出了非工業環境下(環境監測領域測量氣體濃度多為微量或者痕量)傳感器大規模使用的核心問題:傳感器測量精度、定標、穩定性問題,“能不能做到穩定的監測?是不是可以從機制上從算法上總結出傳感器的衰減規律,在后期處理數據時定期做補償?”
車聯網2014-2020年用戶年均增幅在33.48%左右,市場空間廣闊。這些聯網的汽車上,每一輛都融合了近200個傳感器,未來這個數字將進一步擴大。上海勢航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尹占威直言:“因為汽車的穩定性差,數據采集不準是很大的問題。我們需要高可靠性高精度的傳感器。”
自2013年起,我國一直是全球最大機器人市場,各種類機器人產量和銷量都保持快速增長。傳感器是機器人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因為有了傳感器,機器人才具備了部分類似人類的知覺功能和反應能力。機器人對傳感器有著非常嚴格的要求,企業在應用時很容易產生精度問題、抗干擾問題、安裝協調問題、響應時間問題、核心技術和基礎能力問題、封裝標準及統一接口問題等。
智能制造行業在《中國制造2025》強國戰略等相關產業政策的領導下不斷升級發展。傳感器在智能制造行業遇到了精度問題、穩定性問題、響應時間問題、抗震動和抗沖擊性問題、實時通信問題、極端環境問題等;
智能醫療對醫療信息互通、醫療資源分配、醫藥衛生服務改善、醫療水平提高、醫療機構管理效率提高等具有重大意義。我國出臺了一系列深化改革文件,醫療衛生行業信息化投入和市場空間不斷擴大。“我們需要貼片式溫度傳感器,類似于貼在小孩身上就可以量體溫。”“醫療行業傳感器的使用壽命問題、形態質量問題、數據采集和處理問題等要怎么解決呢。”相關行業嘉賓紛紛提問。
這些各領域提出的問題,證明了傳感器行業的蓬勃生機和無限活力。
應用領域企業現在要做的不是把現成的傳感器都羅列在一起,而是針對具體的應用場景,選擇合適的傳感器,甚至根據自身需求“定制”傳感器。傳感器不是最終的目的,而是數據的來源和實現價值的手段。
對于傳感器企業,如何把握住這個“春天”,如何滿足各行業的需求,如何進行頂層設計和基礎研究,實現自主創新研發,挖掘人才整合資源,加快產業化進程……都是需要認真思考和長期探索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