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科院原副院長李揚在“首屆中國企業改革發展論壇”指出,在勞動生產率方面,我國與發達經濟體有相當大的差距,而只有縮短這個距離,我國才能真正縮小與發達經濟體的差距,進而真正躍過中等收入陷阱,并在全球經濟中提升企業競爭力。“這里我們想表達的看法是所謂“中等收入陷阱”,主要說的是勞動生產率的陷阱。勞動生產率上不去最終會遇到資源和環境的約束,使得產量上不去?!?/p>
李揚詳細闡述了就供給側指標我們與其他發達經濟體在這些率上面的差距。一是勞動生產率,中國現在制造業員工的名義工資雖然只有發達經濟體的15%,但是勞動生產率顯著低于發達經濟體,所以中國的制造業并沒有效率優勢。所以現在有很多中國制造業要轉出去回歸發達經濟體,那就是綜合考察的結果。這里有勞動生產率的比較,大家知道中國相當于美國的19.8%,相當于日本的21.3%,相當于德國的24.8%,基本上是1/4、1/5的概念,這個差別還是非常大的。
其次生產率從供給側來看,我們在國際產業分工的地位是非常不利的,這種地位可以從橫向和縱向兩個方面加以考察。我們看在橫向方面,中國現階段制造業還在生產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導,屬于國際分工體系中的中低端,我們雖然是一個制造業大國,但是從全球眼光來看我們獲得的是來料加工型的制造業,是跨國公司的生產加工基地,或者我們只是原材料采購和零部件制造實現本土化為主,但是跨國公司控制的市場研發銷售網絡,中國企業無非只是車間。
再次品牌差距。我們知道品牌的差距太大了,同樣一件東西如果貼上一個好的品牌價值可以翻很多番,所以品牌的銷售是國際分工的重要內容,聯合國發展計劃署就指出了這一點,國際知名品牌在全球品牌中所占比例不到3%,但是市場占有率卻高達40%,銷售額超過50%,品牌太重要了。那么中國有多少品牌呢?先不說有沒有國際知名品牌,自主品牌都很少,不到20%,自主品牌出口額占出口額的比重不足10%,國際知名品牌更是談不上了,那么這么一個在40%-50%的這么大市場中我們沒有一席之地。
最后,投入結構。在中國的工業產值構成中,物質資本投入占總價值的74%,發達國家只占42%,于是這樣一個結構的差距就決定了我們增加值變化的趨勢。在這種結構下我們看到的是差距,當然也看到了我們努力的方向,就是努力減少物質資本的投入?,F在有一個計算,如果物質資本投入降低1個百分點,即便工業產值增長率為零,一年的工業增加值仍然可以增加3000億。其他不變,只變了這個結構,工業增加值就可以有非常明顯的提高,這是多大的差距啊,有百分之幾十的差距。從這四方面來看我們明顯看出效率差距以及產生這些效率差距的原因。
更多資訊請關注電力設備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