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疆日前在社交網絡上放出一張黑色海報,宣傳其在本月末于巴塞羅那召開的世界移動大會(MWC)上的展位。在海報上,黑色機身的一部分若隱若現。大疆方面表示,即將發布的是今年他們在行業應用領域的最重要的飛行平臺新品。
盡管有媒體指近月來國內外數家無人機制造商接二連三開始裁員,無人機行業“風口”的風速似乎變小了,但在大疆副總裁徐華濱眼里,依然這里風景獨好。“有很多想進入這個行業的人錯誤地判斷了這個行業的技術門檻。”他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徐華濱坦言,經歷了初期成倍成倍的銷售增長后,基數擴大使得大疆收入增速減緩成為一種必然;但廣闊的行業無人機市場正開始起步,大疆也正在向這個領域投放大量資源。他感嘆,“空間太大了”。
據悉,2016年大疆實現銷售額同比增長65%,突破百億元;相比2015年超過100%的同比增速下降不少。以產品類別劃分,目前大疆的八成收入來自消費級無人機,另兩成來自行業無人機。以地域劃分,大疆的消費級無人機大約80%的收入來自中國內地以外的市場;而行業無人機方面,內地與其他市場都才剛剛起步,但保持了齊頭并進的態勢。
引領用戶需求
所謂行業無人機,是指區別于消費級航拍無人機的,功能較為復雜,滿足特定行業特定需求的無人機。目前最常見的應用領域包括專業級的電影拍攝、農業植保、設備巡檢等等。
不同于容易產生“爆款”的消費級無人機領域,做行業無人機需要對一個行業有深入了解,也需要能夠提供一套完整的解決方案,包括硬件、軟件、人員、服務等等。徐華濱說,行業無人機最大的技術門檻在于建立可持續的技術平臺,讓用戶能夠在平臺上逐漸地做軟硬件的升級,就像智能手機一樣,用戶只需要升級操作系統而不需要更換手機就能獲得更好的實用體驗。
他認為,對專業級無人機來講,由于目前無人機技術的迭代非常迅速,作為載體的技術平臺需要對用戶需求有強大的引導能力,和對技術發展路線的深刻理解。
未來,無人機在各種能源、建筑基礎設施的巡檢、公共安全(消防、救援、監控)、測繪(例如在小規模測繪中配合三維建模)等方面大有可為。“目前農業、能源、安防、基礎設施是大疆在行業應用領域優先的發展方向;以農業為例,在中國市場以農藥噴灑為主,主要進行植保工作;在美國則是精準農業為主,主要進行農作物分析工作。”他說。
由于供需契合度較高,農業植保領域被認為是最具前景的專業無人機市場之一。據介紹,大疆2016年3月份開始銷售MG-1多旋翼植保機,至去年9月發貨量已超過2000臺。徐華濱表示,通過多旋翼植保無人機噴灑農藥,在效率、技術、成本、靈活性方面相比于人工噴藥、直升機和固定翼無人機噴灑都有明顯的優勢。
他解釋說,我國農民人均耕種面積小,植保機械化程度低,而農村勞動力短缺又使得提升農業植保效率非常重要。農用植保無人機在效率和成本上均能很好地滿足這種需求。不過后來在應用中發現,植保無人機的維護、讓農民接受無人機和合格飛手嚴重短缺是這個市場在規模化的過程中要解決的挑戰。
為了解決農業植保無人機的維護問題,大疆后來把農業植保機售后維修點由總部,慢慢鋪開到了30個省市自治區,最多的一個省設有十幾個維修點。另外,在飛手供應方面,大疆的UTC慧飛無人機應用培訓中心專門開設農業植保培訓課程,也協助專業的植保無人機飛手隊通過大疆農業的公眾號直接接單。
存在不確定性
此前調查機構IDC曾預測,預計到2023年,我國民用無人機各細分應用領域的市場份額分別為:消費級及航拍無人機市場200億元,農業植保硬件銷售160億元,農業植保服務485億元,巡檢、森林防火、警用安防等領域共計131.9億元,合計976.9億元。
而調查機構Gartner預計,2017年商用無人機出貨量為17.4萬臺,是民用無人機的6.1%;但總營收有望能達到36.9億美元,比個人消費市場高出56%;民用與商用無人機的出貨量和銷售額都將會持續上升。
不過徐華濱表示,他沒辦法對未來的市場規模做出預測,因為行業無人機的監管、技術發展和商業模式都存在巨大的不確定性。
另外,據他透露,大疆去年年中開始發展無人機系統集成商渠道,現在在全球已經有約200家合作機構。主要方式是聯合推出針對某一個專門用途的解決方案,例如與BentleySystems合作,為建筑師、工程師等施工人員和業主運營商提供促進基礎設施設計、施工和運營的綜合軟件解決方案;與內地一家企業一起推出天然氣巡檢無人機解決方案等等。
“整個無人機行業都還處在剛起步不久的階段,目前大疆行業無人機在中國內地和海外同步推進中。”徐華濱說。
更多資訊請關注人機界面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