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全球化發展,全球半導體市場的國際競爭日益激烈。在過去的2016年里,我們看到汽車電子市場規模持續成長,穿戴式產品與應用日益豐富和完善,物聯網應用領域不斷擴展,為半導體產業的發展打開了一扇扇新大門。另一方面,在新的經濟常態和產業格局之下,半導體產業也面臨諸多新變化和機遇。2017年開年半導體行業就傳來三大重磅消息,會不會影響甚至打破整個半導體行業的格局呢?
國內最大半導體并購案完成
2月7日,中國投資機構北京建廣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建廣資產”)與恩智浦半導體公司共同宣布,恩智浦半導體旗下的標準產品業務部門(StandardProductsBU,“SP業務”)正式完成交割,交易金額為27.5億美元(約合181億元)。
根據發布的信息,本次交易標的為恩智浦半導體的標準產品業務部門,包括分立器件、邏輯器件和功率器件等系列產品,涉及恩智浦半導體的設計部門,位于英國和德國的兩座晶圓制造工廠(一座8英寸廠、一座6英寸廠),位于中國、馬來西亞、菲律賓的三座封測廠和位于荷蘭的恩智浦工業技術設備中心,以及相關專利與技術儲備。交易完成后,上述所有資產與業務部門將成立一家名為Nexperia的獨立公司,涉及約1.1萬名員工。
這標志著由中國資本發起的迄今為止最大一起半導體領域的并購案終于圓滿完成。
英特爾家門口建半導體工廠
2月8日,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在白宮接待了英特爾公司首席執行官布萊恩·克拉扎尼奇(BrianKrzanich),后者承諾將投資70億美元恢復鳳凰城(Phoenix)附近的芯片工廠建設,該工廠建成后將有望增加3000名雇員就業。
據英特爾公司宣稱,Fab42工廠將使用7納米制程工藝,使芯片所能集成的晶體管數量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想要在“后PC時代”占據一定的地位,英特爾公司必須實現其技術上質的提升。
近日,英特爾宣布將測試7納米芯片的生產制程。但關于7納米芯片的批量生產,英特爾官方尚未給出明確的時間表,而據外界普遍估計,至少在未來2到3年內這一目標不會實現。由于使用了類似氮化鎵的III-V材料,英特爾7納米芯片可以做到體積更小、能耗更低、續航時間更長。
東芝斷臂求生,不排除100%出售半導體業務
根據東芝最新財報預測,截至2017年3月的2016財年,全年將出現3900億日元的虧損,為連續三年虧損,債務將超出資本1500億日元。為填補虧損,東芝計劃在3月底前出售“金母雞”半導體業務股權,社長綱川智在2月14日的記者會上表示不排除100%出售的可能性。
但賤賣的情況可能暫時不會發生了。2月16日,日媒消息稱,東芝初步決定押后出售半導體業務股份。而一旦推遲出售,屆時很可能難以擺脫資不抵債困境,按東京證券交易所規則,東芝股票或將從主板降為二板交易。
集邦咨詢半導體研究中心研究協理楊文得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介紹,東芝半導體(存儲部分)營收占整體東芝公司僅約15%,營業利潤卻高達50%,是東芝最大獲利來源。除非財務窟窿太大,東芝不會愿意100%出售,否則未來將沒辦法賺錢。
市場瞬息萬變,特別是企業巨頭的每個決策都可能會影響整個市場的格局。2017年,要想登上半導體行業霸主的寶座,還需各企業修好內功,謹慎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