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最精貴的零件無疑是大腦,我們總是對未來充滿好奇和幻想,不得不承認,人性中永遠無法祛除自私和懶惰,于是,一些自以為是的聰明人開始跳出來歌頌勞動者,出現了百無一用的書生文人,但真正聰明的人則立志開發出好用的工具,且持續改善,從最早的石頭鐵錘到如今的自動化機械手臂,生產力日益強大,承擔起自然人不愿意做或者做不了的工作,基本上迎合了人性中的懶惰特性;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的發展,機器人變得更加“聰明”,開始威脅人類的私生活,最流行的擔憂無疑是搶走人類的飯碗,最早的時候,人類只是失去一些搬運、裝配之類的藍領工作,現在白領也開始擔心自己的飯碗不保,依照如今人工智能的發展速度,它們完全能夠搞定簡單文字編輯的任務。
總之,人類之于機器人態度的變化,非常完美地詮釋了人性中的弱點:我們懶惰,于是希望機器人能幫我們干活;我們自私,所以擔憂它們搶走了本該屬于自然人的飯碗。
但毫無疑問,人性固有的弱點已無法阻止人工智能的發展,它們不知疲倦地完成流水線組裝工作,毫無畏懼地深入有職業危害的車間,戰勝了全球最高段位的棋手,據說現在又能吟得一首好詩...盡管不愿意承認,但未來,我們勢必要同機器人競爭上崗。
白領藍領:我們終將一起失業?
回首人類失去工作的歷程,我們不難發現那些重復性高、標準化程度高的機械性工作是第一批被機器人取代的工作,這種取代已經發生,而且向發展中國家慢慢地普及開來,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流水線上的裝配工人,他們工作單調地猶如養雞場里的肉雞,每天只需要做幾個非常簡單的動作就能維持生命,肉雞是抬頭望天,低頭喝水吃食兒,而工人們或是擰一個螺絲,或是粘貼一個標識牌;建筑機器人也正陸續上崗,以前常在網上看到“找不到工作,就去工地搬磚”的調侃,但在未來世界,不努力的人恐怕連搬磚的機會都沒有了,據麻省理工學院的評論,機器人瓦工已經出現在建筑公司,他們每天可以砌1200塊磚,而最會搬磚的人每天的工作量也僅有500塊,至于說推土、起重等工作,機器的優勢就更明顯了,雖然機器人瓦工還沒有辦法建造出諸如故宮、埃菲爾鐵塔這樣的藝術性宮殿,但機器瓦工vs普通小工“一個頂倆”的趨勢不會改變,事實上,連中國的萬科也已經安排機器建筑工人上崗,就更不要提那些更重視"迎合人性"的歐美企業了!
事實上,藍領工人被機器取代已經不再新鮮了,這些工作即便沒有自動化,也不會有什么前景;現在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的出現,一些規則性、協作關系簡單、維度少的智力活動,也開始被機器人接管,這些本是傳統意義上的白領階層,準上流社會,現如今不得不開始考慮飯碗問題了:
大數據的本質是放棄研究事物間的因果關系,轉而專注于相關關系,這樣就能通過巨大的數據來理清規律,進而預測未來,這種模式的可靠性已經得到反復的驗證,比如城市每次大規模停電之后的2個月內,早孕試紙、無痛人流生意就會顯著增長。隨著數據采集以及分析技術的發展,這種預測性的精準性將會大幅度提升,從而取代單維度的數據整理分析人員,比如金融分析師、體育賽事記錄員、銀行柜員等等。在可以預見的未來,機器人做這些工作更勝人類,畢竟,它們能調動的數據要遠勝人類的記憶存儲,還有一些光鮮的行業,比如法律咨詢和電影演員也需要想想自己的前途:法律咨詢的核心技術就是研讀《憲法》以及配套法律,當這些法律條文以及過往的法律案例全部輸入機器咨詢師的內存,對于一個案件判斷的準確率將會是驚人的,至于說電影演員甚至明星也都無法高枕無憂。事實上,隨著拍攝技術的提升,越來越多的場景都非真實場景,但依舊能做出惟妙惟肖的逼真效果,未來的電影明星可以采用機器替身,或者直接包裝出“機器電影明星”。另外,機器演員還有一個好處,如何找到合適的材料,或許我們能讓瑪麗蓮夢露復活,重溫舊夢!
機器來了,自然人類何去何從?
顯然,機器人在未來時代會搶走大量的工作,他們也不會在意自己是藍領或者白領,只會按照程序不知疲倦地完成任務,而且相比于自然人類,這些機械員工在面對疾病、疲勞、不良情緒方面更有優勢,如果再考慮到無限大的內存、超級快的運行速度以及自主學習能力,它們有望擺脫人類的束縛,成為自然人之外,地球的第二統治群組,但自然人類也不用過分悲觀,一來這種取代速度不會太快;二來我們依舊有時間創造新的自我或者創造出只有自然人才能完成的工作。
首先,現有的工作結構肯定會發生顛覆性的變化,科技和教育領域也隨之改革,彼時山東藍翔技校這種單位會直接消失,轉而出現大量的軟件學校、人工智能研發機構以及材料生物學工程等等。未來留給自然人的工作,一定是多維度、創意性的工作,專業性的工作會逐漸交給機器人,自然人專注于開發新的人工智能技術,8K影音監督技術等等,當然,大數據、程序編寫等人才需求會呈現巨大的漲幅;其次,復雜模式中的管理者也是機器人難以取代的,強大的邏輯思維和模糊情景的判斷,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會是機器人的軟肋,就更不要川普、庫克、馬云這樣登峰造極的企業家了,所以,修煉廣泛的、綜合性的技能,或許是未來自然人面對機器挑戰的最佳選擇。
最后,還有一個讓人感到樂觀的邏輯:當人工智能高度發達,機器人足以搶走人類50%的工作之時,世界范圍內的生產力估計就已經到了高度發達的時候,也就是說,有希望出現人類社會的最高級:共產主義社會。自然人從事的活動不再稱之為工作,我們也不用再琢磨著如何爭搶資源或者改變世界,我們將花費全部精力去改造自我,一些創意性的活動會大行其道,純粹地追求趣味、塑造人體本身,比如保健師、生物工程、藝術家、音樂家、作家會成為未來世界自然人最普遍的活動,也就是我們維系生命的最終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