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2016年,“5G”應該算是一個科技界比較熱的關鍵詞,以華為為代表的中國廠商也在5G領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與此同時,在LTE的技術演進上,特別是在窄帶物聯網技術方面,以華為、中興為代表的中國廠商也紛紛發力,今年都將推出自主設計的窄帶物聯網芯片。
根據市場研究機構預測,到2025年物聯網的連接數將達到700億,遠遠超過人和人通訊的鏈接數。而其中將會有超過50億的設備基于蜂窩技術的物聯網連接,顯然這是一個非常巨大的市場。不同于智能手機等移動終端設備,物聯網市場對于移動性、數據傳輸速度的要求都相對較低,所以目前應用在物聯網市場的主要還是2.5G/3G網絡。但在未來,兩種窄帶LTE技術標準LTECat-M1(機器類型通信)以及LTECat-NB1(NB-IoT)的3GPPRelease13標準將成為物聯網應用的主流技術。特別是NB-IoT,早在2015年9月的RAN全會上,就已經被3GPP確定為窄帶蜂窩物聯網的標準。足見NB-IoT技術在即將到來的物聯網時代的重要性。
NB-IoT技術具有以下優勢:(1)海量連接:每小區可達10萬連接;(2)超低功耗:電池壽命長達十年;(3)深度覆蓋:能實現比GSM高20db的覆蓋增益;(4)安全性:繼承4G網絡安全能力,支持雙向鑒權以及空口嚴格加密,確保用戶數據的安全性;(5)穩定可靠:能提供電信級的可靠性接入,有效支撐IoT應用和智慧城市解決方案。
“全新的NB-IoT蜂窩通信技術是開啟物聯網大門的鑰匙。華為的NB”來自華為海思的高級分析師王治國先生在上個月的第六屆EEVIA年度中國ICT媒體論壇上這樣說到。正因為NB-IoT技術的重要性,所以華為很早就開始了在這方面的研發。
早在2014年,華為就開始了相關技術的研究,同時在2014年9月,華為還以2500萬美元收購了英國物聯網研究機構Neul。隨后在2015年,華為、高通和Neul聯合提出了NB-CIoT。與此同時,愛立信、諾基亞等廠家則提出了NB-LTE。最終,在2015年9月的RAN#69會議上經過激烈撕逼后協商統一,NB-IoT可認為是NB-CIoT和NB-LTE的融合版本。最終,在2016年6月,NB-IoT的標準正式凍結。在這一過程當中,我們不難看出,華為成功的參與到了NB-IoT標準的制定當中,并且在NB-IoT技術上已經占據領先地位。
2016年1月20日,中國電信在北京召開NB-IoT設備V1.0版本發布會,宣告中國電信已經聯合多個設備廠家完成NB-IoT跨廠家互通測試,會上同時發布了中國電信外場試商用版本和模組。而華為作為NB-IoT物聯網技術標準推進者,積極參與電信測試,率先完成了與各廠家互通測試。
2016年4月,在倫敦M2M大會上,華為展示了NB-IoT(窄帶蜂窩物聯網)戰略以及IoT應用和智慧城市領域的創新成果,并且還宣布與沃達豐在英國紐伯里共同成立了沃達豐NB-IoT開放實驗室。同時華為還與沃達豐和u-blox完成預標準NB-IoT應用的商用測試,三方成功地將NB-IoT技術融入沃達豐西班牙現有的移動網絡中,從而實現遠程抄表業務。
在2017年1月的第六屆EEVIA年度中國ICT媒體論壇上,華為海思的高級分析師王治國先生表示,華為的首款商用NB-IoT芯片將在今年1季度正式量產。
除了華為之外,中興通訊在NB-IoT上的進展也是非常喜人。
2016年6月,中興通訊就聯合中國移動打通基站到NB-IoT終端的信令流程,并且在GSMA上海展上進行了展出;2016年09月中興發布了NB-IoT原型芯片,并在北京國際通信展上進行了展出;2017年1月,中興通訊AnyLink物聯網平臺在全球NB-IoT實驗局中首戰告捷,中國電信旗下廣東電信聯合中興通訊實現NB-IoT水表端到端試驗環境對通。此外,中興還宣布將在2017年上半年正式發布NB-IoT商用芯片Wisefone7100。
從華為和中興在NB-IoT上的積極部署和已取得的成績來看,未來在物聯網領域,中國廠商將擁有更強的自主性,不再受制于國外廠商。
更多資訊請關注自動化軟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