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移動通信、人工智能等領域的發展融合,智能生活有望在不久之后成為現實,這將為手機行業帶來全新的行業機遇和挑戰。業內人士表示,智能手機市場的下一次爆發,需要一場革命性的技術變革來破局。
日前,IDC發布智能手機市場報告,數據顯示,2016年智能手機出貨量達14.5億部,同比增幅為0.6%,智能手機市場開始趨于飽和。雖然數據顯示4G智能手機的同比增幅依然達到了21.6%,但無法否認智能手機的快速發展期已經結束,并開始進入緩慢甚至停滯增長期。與此同時,近日三星智能手機起火事件的新動態又將安全問題提上話題日程。
三星Note7爆炸事故又有新進展
早在去年9月,三星宣布召回250萬部Note7手機,當時公司認為起火原因是供應商SamsungSDI的制造工藝存在問題。但在三星為用戶替換新Note7之后,同樣發生起火事故。于是,三星不得不永久停售這款產品,公司第三季度營業利潤也因此銳減了6.1萬億韓元。
近日,據知情人士透露,三星電子對部分GalaxyNote7手機起火事故的調查已經得出結論,公司認為電池是導致事故發生的主要原因。知情人士稱,三星電子可能會在1月23日即公司發布第四季度財報的前一天公布調查結果。屆時可能會由三星移動業務主管高東鎮來公布調查結果,同時宣布公司將會采取哪些舉措來避免以后發生類似的問題。
投資者和分析師們認為,三星必須拿出有說服力的和詳細的證據來解釋Note7手機起火的原因,并且說明以后如何避免再發生類似的問題,否則它就無法重新獲得消費者的信任,這對三星來說很重要。
這宗事故可以算是技術行業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產品安全事故之一。為盡快從事故陰影中走出來,三星電子計劃在今年上半年發布新旗艦GalaxyS8。雖然目前還不清楚三星的智能手機業務今年的表現會怎么樣,但是預計隨著內存芯片價格的上漲和OLED屏幕銷量的增長,三星智能手機業務今年的利潤將大幅增長。
智能手機“迷你滅火器”新鮮出爐
自三星手機爆炸事故后,公眾的對于智能手機的信任度可謂是一降再降。為緩和當前智能手機安全問題所引發的緊張形勢,一種手機“迷你型滅火器”應運而生。
據《新科學家》雜志網站近日報道,斯坦福大學崔屹團隊在最新鋰電池設計中,將人們熟悉的阻燃劑PPT(即磷酸三苯酯)用超薄聚合物材料密封成膠囊,這種分離裝置放在正負極之間但與電解液隔離,只有受熱到一定溫度時,聚合物膠囊外殼融化,阻燃劑才會釋放到電解液中,既能防止電池燃爆,又不會降低其性能。
在電池正常工作時阻燃劑“宅”在塑料纖維膠囊內,當溫度升到150℃后,膠囊外殼融化,阻燃劑緊急“滅火”。實驗表明,當把膠囊放入燃燒起來的電池液中,它們能在不到半秒(0.4秒)時間內快速融化并釋放阻燃劑成功滅火。將膠囊植入商用鋰電池后檢測發現,電池的電化學性能沒有絲毫降低。
崔屹表示,如果這種膠囊的實驗室表現能在實際應用中得到驗證,鋰電池甚至能可靠地用到電動汽車和電動飛機中。但有科學家質疑認為,膠囊“滅火器”的使用壽命才是要考慮的關鍵因素,必須與一般電動車使用10年到20年的期限匹配。“我們已經進行過相關測試,這種膠囊在反復充放電360次后,只有少量阻燃劑泄漏到電解液中。至于使用多長時間后阻燃劑泄漏量最終會影響到電池性能,還需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