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到底能不能堵住新能源汽車騙補漏洞?

時間:2017-01-16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說起新能源汽車騙補,還真是觸目驚心。去年9月,財政部檢查發現,一些企業違反相關法律法規,涉嫌騙取財政補貼。在曝光的汽車騙補五大典型案例中,五只“碩鼠”涉及資金10億元。

今年1月1日起,新能源汽車補貼新政開始實施。新補貼政策的最大看點是,“門檻”提高,普惠式補貼退場。同時,改進補貼資金撥付方式,嚴懲騙補。

說起新能源汽車騙補,還真是觸目驚心。去年9月,財政部檢查發現,一些企業違反相關法律法規,涉嫌騙取財政補貼。在曝光的汽車騙補五大典型案例中,五只“碩鼠”涉及資金10億元。

上個月,工信部發布行政處罰決定書,對騙補情節最為嚴重的蘇州吉姆西給予“取消整車生產資質”的處罰。這是國家自實施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公告管理制度以來,第一家被取消生產資質的企業。據介紹,吉姆西公司虛假申報2015年銷售新能源汽車1131輛,涉及中央財政補助資金2.6億元。

工信部的處罰措施還包括,對涉及“有牌無車”的金龍聯合汽車工業(蘇州)有限公司等4家企業,給予“責令停止生產銷售問題車型,暫停新能源汽車推薦目錄申報資質,責令進行為期6個月整改”等處罰。

財政資金是納稅人的血汗錢,是不可觸碰的“高壓線”,決不允許通過欺騙手段獲取。這些舉措,彰顯了國家整頓新能源汽車領域騙補問題、規范行業發展的決心。很多人好奇,這些企業是怎么把補貼資金騙到手的?以前的補貼方式存在哪些漏洞?新能源汽車補貼到底應該怎么補?

騙補分三類:“有牌無車”、“有車缺電”、“標識不符”

“我們初步調查分析,騙補行為的主要表現是,有牌無車、有車缺電和標識不符這三種情況。”全國政協委員張連起表示。

車輛根本未生產,是怎么騙取財政補貼的?按照正常流程,應該是企業先制造出新能源汽車,檢驗合格或完成銷售上牌后,再申請補貼。根據機動車生產相關管理規定,車輛在注冊登記之前,都需有唯一的車輛識別代號,而且應取得合格證。部分企業通過虛報車輛合格證來虛報產量,甚至給未生產車輛上牌照,并以此申請補貼。

“這在流程上不符合國家相關規定,未生產車輛,或生產未完成就申請財政補貼,有牌無車屬于騙補行為。”張連起指出,比如,金龍聯合汽車工業公司有1683輛車生產未完工,卻提前辦理了機動車行駛證,多申報中央財政補助資金超過5億元。

還有的騙補,是企業在新能源汽車的技術參數上作假,即“標識不符”。企業通過虛報續駛里程、電池參數、車輛長度(客車)等指標信息,獲取資格、申請更高補貼。此外,車輛的電池成為騙補的關鍵載體,存在有的汽車沒有安裝電池,根本無法上路,卻申請財政補貼情況。

沒有“出生”的汽車,是怎樣拿到合格證的?又是怎么上的牌照?明眼人一看就明白,這可不是那么簡單的事,靠企業自己是無法辦到的,得有“內應”才行啊!果然,江蘇省根據財政部檢查結果,依法對涉嫌詐騙的蘇州吉姆西實際控制人楊水平等相關人員執行逮捕,依法對涉嫌濫用職權的蘇州市公安交警支隊車管所相關人員執行逮捕。對于這些惡意騙補絕不能手軟,要堅決剔除“害群之馬”。

調整補貼政策,堵住騙補漏洞

“如何讓財政補貼發揮更大效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補貼過多過濫,企業可能心思都放在爭補貼上面,通過市場賺錢的動力就不足了。出現這樣的結果,與財政補貼的初衷背道而馳。”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表示。

那么,怎樣才能讓補貼更好地發揮作用,嚴防騙補發生?

針對部分車型補貼標準過高,企業過度依賴補貼政策等問題,今年起實施的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明確,補貼標準按電池電量分檔累退,分別設置中央和地方補貼上限,其中地方財政補貼不得超過中央財政單車補貼額的50%。除燃料電池汽車外,各類車型2019-2020年中央及地方補貼標準和上限,在現行標準基礎上退坡20%,以引導企業不斷提高產業化水平、降低生產成本。

對新能源客車,以動力電池為補貼核心。以電池的生產成本和技術進步水平為核算依據,設定能耗水平、車輛續駛里程、電池/整車重量比重等補貼準入門檻。同時,改進補貼資金撥付方式,由預先撥付改為事后清算。也就是說,不見免子不撒鷹,企業得把真實銷售賬本報上來,對上賬了才能領補貼。

為確保國家政策落到實處,嚴防騙補事件再次發生,新政特別強調,將建立懲罰機制,對違規謀補和以虛報、冒領等手段騙補的企業,將沒收違法所得;對協助企業謀補騙補的政府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將按照相關法律法規和規定予以處罰。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機關處理。

新能源汽車產業是國家確定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也是促進汽車工業轉型升級的重要舉措。國家拿出真金白銀,補貼企業生產新能源汽車,還加大投入建設充電樁等配套設施,就是想把新能源汽車這個產業做起來,減少汽車尾氣污染,讓更環保的汽車跑起來。

近年來,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快速增長,已成為全球新能源汽車保有量最大的國家。2016年1—11月,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分別達到42.7萬輛和40.2萬輛,同比分別增長59.0%和60.4%,繼續保持全球第一。

中汽協會、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對40余家企業調研發現,新能源汽車產品升級換代加快,研發能力增強。鋰離子動力電池單體能量密度達220瓦時/公斤,系統價格降至2元/瓦時;驅動電機功率密度超過3千瓦/公斤,與國際水平基本相當;快充系統充電效率、功率密度、輸出電壓范圍穩步提升,實現了雙槍充電和移動支付等功能,成本較2015年下降了30%以上。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