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頭發到足底,從皮表溫度到心跳速率,從居家環境到交通出行,智能設備幾乎涵括人類生活和工作所有方面。而且,每一臺設備內都裝有傳感器,這些傳感器記錄著多種不同類型的數據。只要聯網,設備收集的數據就可以通過手機,或者直接上傳到云端。
這些數據和設備是物聯網的基礎,而以“萬物互聯”標榜的物聯網正在取代簡單計算機聯網的因特網。咨詢機構Gartner預測,2016年全球物聯網設備數目達64億,到2020年這一數字將達208億,增長3倍多。通信設備商愛立信表示,因2015到2021年23%的復合年增長率,物聯網設備數量將在2018年超過手機。
亮相展上多個接受《財經》記者采訪的智能設備廠商認為,今年產品與以往相比優化在于數據。它們在滿足某方面需求的同時,或產生數據,或收集數據。
獲得CES官方最佳創新獎的EyeQue公司是產生數據的典型代表。該公司展示了一臺筒狀的設備,被命名為“個人視力跟蹤儀”。其可以與手機屏幕相連,通過特定的程序可以測出人眼視力、散光程度等數據,并通過可視化的圖表展現變化。
圖:EyeQue個人視力追蹤儀
另一類則專注收集數據,數字醫療創業公司Bloomlife就是如此。Bloomlife展示了一款名為“Belli”的產品。通過貼在孕婦肚子上,該設備可以檢測宮縮情況,并在用戶手機的應用中顯示宮縮時間長短、頻率等統計數據。
圖:Belli宮縮檢測儀
這些產品的出現歸功于智能手機的普及,陳舊設備通過與智能手機相連,改變了以往的使用模式。就目前產品的功能實現來看,智能化更大程度上的意思等同于“提供高性能的計算”,以及“可以連接網絡”。
傳感器的使用,增強了設備對數據的收集能力,一些數據可視化技術令使用者開始感受到數據的存在。
智能化設備解決了整個物聯網的第一步,第二步是充分分析數據,讓數據為用戶服務,但目前所有智能設備多數獨立存在,并不相連,這意味著數據無法流動,形成孤島。
“收集來的數據目前可以作為用戶配眼鏡的參考”,一位EyeQue的工作人員告訴《財經》記者。但對于用戶為什么會每天都需要使用這樣的設備,該工作人員無法回答,只是說,“用戶需要關愛自己的眼睛”。
問題同樣存在于Bloomlife身上。就數據是否會同步到醫生的診斷系統中,Bloomlife的工作人員表示,“目前用戶只能自己為醫生展示手機中存儲的數據”。
亮相展上,設備開發商們缺少對數據價值的關注并非個案。Kolibree的牙刷只能通過數據告訴你哪顆牙少刷了幾下;FridgeCam的攝像頭可以告訴你食物還有多久會壞掉,前提是你必須買的是食品加工業生產的商品。由于智能設備和相應的產業鏈并不能一夕之前打通,這些創業者目前無法回答,如何為這些辛苦收集的數據提供更高的附加價值。
圖:Kolibree智能牙刷
麥肯錫全球研究所2016年發表的報告指出,當前物聯網企業盡管收集掌握了大量數據,但都未得到合理的使用,致使蘊含在數據中的價值沒能得到開發。麥肯錫預計,到2025年,物聯網11.1萬億美元的年產值中60%將來自于對數據的整合和分析。
顯然,物聯網需要更多技術整合和產業整合,或許能夠自我學習和調整的人工智能是個不錯的選擇,因為后者才是真正的“智能化”。
更多資訊請關注工業以太網頻道